在變化中保持好奇心,在喧鬧中保持冷靜的態度,信仰技術、注重邏輯,這是李彥宏性格,也是構成百度態度與方法的基因。
跟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一起工作,可能會壓力很大。
“他幾乎永遠在線。”一位百度資深員工這樣描述李彥寵的工作節奏,“早上永遠是最早的那個,一上線就看到他在線;晚上我睡覺的時候,他還在;周六不是工作日,大家一般上午9點多上線,他也在線,有時候還會看到給我提問題的留言。”
這個在線,指的是百度自己的即時通信工具“百度Hi”。內部溝通,也沒必要有會員等級體系,李彥宏不太可能24小時掛機。
對李彥宏身邊的人來說,他的勤奮讓人印象深刻。當然,“勤奮”在互聯網從業者中只是個比較基礎的品質,有趣的是對他而言,“勤奮”的驅動力問題。
世俗定義的那些成功不用多談,但壓力當然是存在的,正如李彥宏自己所說,“過去的2012年對百度可能是近些年最困難、最不容易的一年,外界對我們的發展有質疑——百度是不是錯失了布局未來的先機?只能躺在領先優勢上吃老本?缺乏創新的動力和能力?未來在哪里?”
在2013年1月19日的百度年會上,他對這些問題一一給予了解答,懂的人自然消除疑慮。危機危機,“危”沒那么大,“機”也并沒有變小。
顯然,所謂壓力,并不是李彥宏勤奮的全部理由。
變化與好奇
在中國互聯網從無到有15年之后,世界再一次開始急速變化。
技術在變化。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龐大信息誕生與計算的過程中,過去幾年,語音、圖像和機器智能等基礎技術快速發展。就如李彥宏所說,“語音識別最好已經達到92%的準確率,提升速度比過去15年的總和還多,而只要達到98%,就和正常人與人的交流識別差不多了”。當量變導致質變,技術的本質性演進將反映到各種與人相關的產品中去,并最終改變社會的運轉方式。
用戶行為在變化。中國網民達到5億,智能手機全年出貨量過億,實時在線、碎片化信息獲取與創建、終端用戶年齡門檻越來越低,這一切都在不斷消減過去互聯網產品的空間,快速拓寬新產品的成長空間。
整個中國互聯網生態環境也在變化。在創新的逼迫與鼓勵之下,更多戰場硝煙彌漫,更多產品潛行與爆發,就像地殼的運動一樣,互聯網從蠻荒中誕生的“寡頭體系”與成熟規則還沒來得及形成,就已經面臨分裂與重建。
就在這樣的變化之中,百度像山一樣橫亙在那里,李彥宏手里拿著過去發展所得到的一副牌,是什么感覺?
“我覺得興奮與激動。”李彥宏在2013極客公園創新大會上毫不猶豫地說,“為什么?因為好像很多東西又要重來一遍,把PC互聯網‘嘩’的一下推翻,又有很多新東西出來。”
過去的變化讓百度與搜索引擎市場得以走到今天這一步,而新的變化,在一個基礎更好的世界,又讓一切變得更加有趣。技術竟然能將世界改造到現在這種模樣,這本身已經讓人驚嘆,而作為一個個體,自己還能深刻參與其中,無論是誰,都將由此得到“勤奮”的充足動力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