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稱北京市將從2013年起,首次將網購食品納入本市食品安全風險檢測體系,對網購食品開展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監測。并將以乳粉、嬰幼兒食品等為重點監測對象。此消息一出,立刻得到網購達人們拍手叫好,熱衷網購食品的消費者們期待,這或許能為相關部門出臺更高層面的網購食品監管法規開一個好頭。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淘寶網的搜索引擎一欄隨意輸入“食品”兩字,立刻顯示有104余萬件寶貝供買家挑選,從內蒙古的風干牛肉干,到哈爾濱的紅腸,再到溫州的醬鴨舌和鼓浪嶼的餡餅,全國各地的各色風味食品應有盡有,其中更包括各地“老鄉”自制的“土貨”。
網站上這些購買方便、圖片誘人的風味“土貨”常常有著極大銷量。就在剛剛過去的淘寶網“年貨節”上,淘寶官方數據平臺淘寶指數顯示,近一個月年貨的成交指數是去年同期的1.78倍,開展第一周,便有480萬人在“年貨節”上購買年貨。
顯然,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和電子商務的廣泛應用,網購食品這種便捷的消費方式已成為食品生產和銷售行業的一個新興增長點。而網購食品在備受消費者追捧的同時,如何建立健全網絡食品市場監管機制,有效實施網絡食品安全監管,也成為廣大消費者們關注的問題。
安全監管存盲點
面對網購食品可能存在的不安全隱患,北京的行動受到歡迎。據北京市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衛生所所長趙耀介紹,北京市今年計劃監測的網購食品品種將重點挑選銷售量較大的網絡店鋪、購買較為集中且安全風險較高的熱銷產品,包括嬰兒、較大嬰兒和幼兒配方食品,嬰幼兒谷類輔助食品;乳粉;膨化食品;熟肉制品;生食動物性水產品等五大類。采樣中既要包括散裝食品,也要包括定型包裝食品,且盡可能覆蓋市售品牌。
經常為寶寶在網上訂購奶粉的張女士對記者表示,平時在淘寶上選購商品時,通常只能從店鋪的信譽級別、用戶評價等方面來判斷其產品的好壞,并無來自第三方對產品的科學檢測。因此“對產品的品質一直不放心。”她認為,在網購已成為大眾日常生活方式之一的今天,網絡上銷售的食品應與實體店里的食品一樣受到來自監管部門的監督和檢驗。
而據記者調查,目前網絡上諸多賣家往往只需與所在的電商交易平臺簽訂保證協議或承諾書,承諾其所銷售的商品的安全品質及與描述相一致,便可進行銷售活動。以淘寶網為例,其對網絡銷售食品的商家是否上傳《食品流通許可證》、《食品生產許可證》并無強制性要求,且許多生產“自產自制食品”的商家因其并無實體店鋪,也未能取得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的食品流通和生產許可證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