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包括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等在內的不少銀行,紛紛試水電子商務。銀行集體有意識地“不務正業”究竟用意何在?為何選擇此時“跨境戰斗”?傳統電商將會受到何種程度的沖擊?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銀行兼職“開網店”
2012年6月,善融商務上線,分為B2B模式的企業商城、B2C模式的個人商城和房e通三大板塊,服務范圍涵蓋商品批發零售、房屋交易等領域。
交行涉足電商更早。2011年底,交行推出“交博匯”,包括企業館、商品館、金融館和收付館4個頻道。
記者登錄多家銀行的網上商城,發現其網頁設計、產品類別大都與主流電商相仿,像交博匯的商品館與京東、善融商務的企業商城與阿里巴巴,乍一入眼,難分軒輊。
然而,多位銀行業人士表示,銀行系電商無論產品種類、促銷手法,還是客戶體驗、物流體系都還處于初級階段。此外,它們大多只為客戶提供電子商務平臺,通過入駐商家向消費者提供產品,本身并未采用直營模式。
與傳統電商的一個顯著區別是,不少銀行系電商專門辟出金融服務專區,如建行的房e通、交行的金融館等。通過建行房e通,用戶可以發布買賣房信息(包括新房和二手房),還可以直接申請貸款。交行金融館則是一個銷售包括貴金屬、保險、基金等在內金融產品的網絡平臺。
打出“免費牌”立起“高門檻”
記者從京東商城上查閱到,入駐商家的平臺使用費一般為6000元/年。天貓商城則明示,商家必須交納年費,分為3萬元、6萬元兩檔。商城還要按其銷售額的5%抽成。
成立之初,不少銀行系電商為聚人氣都打出了“免費牌”,免除入駐費、交易額提成、營銷廣告費等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