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的介入,不僅使信息傳播的方式和格局發生了改變,更給我們的社會生活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如何跟上新媒體發展的腳步?如何面對新媒體力量所帶來的挑戰?本期《時代問答》聚焦:如何傳遞網絡“正能量”。
訪談嘉賓:尹韻公,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主任。
主持人:我們經常會提到新媒體這個詞,到底什么是新媒體?
尹韻公:新媒體主要是以電腦和手機為主要信息傳播工具的媒體。這個“新”里面有個暗指對象,就是指報紙、廣播、電視、期刊等傳統媒體。為了區別,就把它們稱為新媒體。
主持人:新媒體給我們的傳播格局帶來了什么樣的變化?
尹韻公:新媒體出現以后,不僅在中國,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出現了一種很有意思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指輿論生態和輿論環境的變化,出現了兩個輿論場:傳統媒體輿論場、新媒體輿論場,而后者,大部分都是老百姓通過網絡自發地表達意見,表達自己的愿望,當然還有一種情緒宣泄等等。
主持人:相比傳統媒體,新媒體有哪些優勢?
尹韻公:一個是消息的即時性。還有,就是它的傳播速度很快,現在一個個體事件可能變成一個很大的整體事件,一個局部事件很可能會變成全國性的事件,乃至全世界的事件。
主持人:網絡民意是不是能夠代表大多數人的意見?
尹韻公:民意不能用簡單的多數和少數來作為重視不重視的依據。我們一定要看意見本身。有些弱勢群體雖然是少數,但是如果他提的民意是一種建設性的民意,他表達了一種建設性的立場,我們就一定要高度重視。而有些民意就是情緒性的,發泄完了也就完了。黨和政府應該是不懼怕任何批評的,哪怕是再尖銳的批評,也一定要是建設性的,最終目的還是要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應該說是所有民意表達的最終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