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取去年電商價格戰教訓,在融資、政策環境變差、資本雄厚的競爭對手增多的情況下,各大電商已紛紛開始向產業上下游擴展業務,將發展目標從占領市場份額變換為實現盈利。
春節前,由阿里牽頭,銀泰、復星、富春、四通一達、順豐,以及相關資本市場的領軍機構、銀行和金融機構共同籌建“中國智能物流網”計劃,第一期投資額1000億元人民幣,8~10年后,該網絡將能夠支持日均300億元網絡零售額,且實現在全國各地24小時內送達。
這一項目將決定阿里巴巴構建的整個電子商務產業鏈最關鍵的一個環節。馬云10年前就曾提出,電子商務的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是3個難點。如今,信息流和資金流都已經解決,而剩下的物流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此番馬云親自披掛上陣,似乎預示著阿里巴巴的物流戰略進入了實質階段。
阿里的老對手京東商城的方向恰恰相反。京東的電商之路從一開始就走的是自營和自建物流的路線,而劉強東多年自建物流的成果也頗為有效,除了實現業績的倍速增長,最重要的是定義了電子商務的服務標準并由此建立了門檻。
京東商城建立了物流門檻之后,也在完善自己的產業鏈。2012年10月,京東收購網銀在線布局第三方支付。一個月后,京東商城又對供應商公布了自己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這一平臺結合京東商城供應商評價系統、結算系統、票據處理系統、網上銀行及銀企互聯等電子渠道,是面向全部京東商城供應商開展一整套金融服務的綜合型金融服務平臺。
近日,京東商城新獲7億美元融資。在內部郵件中,劉強東指出,京東商城投資的所有業務都要向社會開放,包括web、物流、信息系統、金融平臺。很明顯,京東也在定義自己的電子商務產業鏈。“未來的商業紛爭必然是平臺之戰,而背后是價值之戰!”劉強東如是說。
阿里和京東的電商路線實際上是平臺型電商打通產業鏈的模板。未來,平臺型電商無論從哪個角度切入構建產業鏈,其模式都會是這兩家企業的部分或者全部的翻版。
而蘇寧電器2月19日發布公告稱,將“蘇寧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蘇寧云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全面探索店商+電商+零售服務商的“云商”模式,徹底去電器化,在做好線上線下融合的同時,逐步轉型為“零售服務商”。據蘇寧內部人士透露,蘇寧易購進行了組織架構的調整,將蘇寧易購的采購功能剝離后,新成立了電子商務運營總部,今后,蘇寧易購與蘇寧電器的采購統一到一個大采購平臺。
各大電商的戰略雖不同,最終目的卻殊途同歸:即建立一個電子商務的產業鏈閉環。
顯然,電商已經從融資戰、流量戰、營銷戰、價格戰轉換為平臺整體能力的競爭。業內分析人士認為,步入2013年后,電商大玩家們已在悄悄地加速自身的變革和調整,電商與傳統零售行業的不同在于消費者終端購物方式,電商終將回歸到零售本質,同事基于“零售”本質的電商競爭更突顯的是平臺整體能力的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