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春節,部分網站又辦起了“年貨節”“全場5折起”、“限量大禮包”、“1元秒殺”……廣告語刺激人們網購的欲望。然而,網購雖方便,但陷阱也不少。去年“雙11”、“雙12”的“血拼”后,消協接到的投訴、法院受理的糾紛均相應增長。
陷阱一:隱藏的霸王條款
近日,小杜在網上購買了一臺攝像機,想回家后記錄與親朋團聚的歡樂場景。收到貨后,小杜發現攝像機拍攝畫質特別差,小杜便和賣家商量退貨。但商家說,小杜下單時,商家已經通過彈窗形式告知其交易合同:售出產品只換不退。小杜點擊“我同意”之后,該訂單才會成功生成,因此不同意退貨。
很多網友都有過類似的遭遇。當前大多數商家都要求網購消費者必須經過網上注冊,并同意其提前制定的交易協議后方可成為網站會員,否則不具備交易資格。一些商家便在這些網友大多不會仔細讀的合同中,隱藏了一些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以此來減輕甚至免除商家義務。
法官支招:霸王條款可視而不見
房山法院法官盧濤表示,諸如“只換不退”、“單方任意解除合同”等霸王條款,對消費者而言有失公平,法院審理類似案件也不會認定這種合同有效。遭遇類似糾紛,消費者可以直接向消協投訴,也可通過訴訟確認合同條款無效。
陷阱二:商品以次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