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重慶入選首批“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按規劃,我市將瞄準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推動本土電子商務企業“走出去”,扶持它們開展跨境電子商務業務,培育具有行業和區域優勢的電子商務示范企業。
然而,一年多過去,本土電商平臺卻并不理想。重慶電子商務交易額只有北京、上海的1/5,在中西部地區也比不上成都和武漢。事實上,重慶有數十萬戶中小企業,優勢產業突出,甚至部分企業寧愿跑到外地去“觸網”。本土電子商務平臺為何做不大?如何才能在淘寶、京東等電商“巨無霸”的威壓下,找到自己的出路?
現象
年成交5億 3000電商多數生意冷清
“做小型電商平臺,太艱難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蔣運強反復嘀咕著這句話。
蔣運強曾是一家全球知名日用品公司的大區經理。因為有多年銷售經驗,手握不少知名快消品的渠道資源,在辭職后,他按照“大公司”的思維方式,2011年4月創辦了“頭等倉”網站,經營主打家庭消費品,經營模式與京東商城相似,為C2C模式。
“最初投入就超過了30萬元,買了幾輛車,請司機專門送貨?!比欢?,蔣運強沒想到的是,網站上線頭三個月,他一單未接到,“當年虧了近百萬元”。
在去年,他開始將銷售產品壓縮為“母嬰用品”,同時還在大坪和七星崗開了兩家實體店,以此增加網站的知名度,并方便有需要的顧客上門選購。
“現在稍微有點起色,但依然不太樂觀?!彼寡?,目前,網站的日訪問量只有幾百人,月成交額在3萬左右,剔除各項成本后,每個月只是“賠本賺吆喝”,還要靠線下實體店來養活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