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領域有個奇怪的現象:當大部分內銷電商因虧損而叫苦不迭時,外貿電商卻在“悶聲發大財”。
外貿領域同樣如此。當傳統外貿企業糾結于不斷下滑的出口訂單時,外貿電商卻是一路高歌。
將外貿電商與內銷電商相比,惟一不同的是它們所面對的消費群體。借助互聯網平臺,外貿電商大大減少了中間環節,將國內商品直接對接海外終端需求。從某種意義上看,它不僅是外貿方式的一種轉變,更是讓“中國制造”價值變現的一次機遇。難怪有觀察人士大聲驚呼:外貿電商來了,新外貿時代來了!
數據顯示,2011年,外貿電商的年增長率為40%;2012年,在外部需求疲軟、出口增速大幅放緩的大環境下,外貿電商逆勢生長,依然保持著高速增長,這讓靠價格血拼的內貿電商羨慕不已。
那么,是什么支撐了外貿電商全行業盈利的?因素很多,但最關鍵的在于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優勢地位。眾所周知,物美價廉是外貿電商打開海外市場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在這一模式下,生存不是問題,但發展卻前景堪憂。尤其是在“中國制造”產品沒有太大區別的情況下,過度依賴傳統業務去尋求增長,恐怕只能是絕路一條。
事實上,“中國制造”的成本優勢目前正被周邊一些國家一點點蠶食,而制造業的轉移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如果哪一天中國產品低成本優勢喪失殆盡了,尚未建立起品牌與渠道“雙輪驅動”的外貿電商,還能跑得起來嗎?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短時間內中國制造業的諸多產業優勢仍是無法被取代的,這意味著,未來中國的外貿電商依然是一門有著很大想象空間的生意。在傳統外貿企業紛紛進軍電商市場時,需要提醒的是,不管是B2C模式還是B2B模式,絕不像推出一個純英文版的網頁那么簡單,外貿電商的前方并非都是美味的“餡餅”,搞不好還會遭遇海外對手設下的“陷阱”。
盡管當前外貿電商業績個個“繁花錦簇”,甚至無暇停下來作短暫的思考,但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從“藍海”轉向“紅海”只是瞬息之間的事,內銷電商的今天就是最好的例證。
在同質化競爭下,外貿電商須盡快把戰略重心從“做什么”轉到“怎么做”上來,把著力點放在支付和物流成本的降低上,國家重視海外渠道的拓展與客戶的體驗上,不斷研發新的增值產品與服務,加大在移動電商、社區電商和云電商等領域的創新,在求新求變中尋求新出路。
有近憂也有遠慮,“野蠻生長”的外貿電商,還要盡快克服“水土不服”之類的問題,在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之間保持清醒頭腦,樹立品牌化發展意識。當務之急,外貿電商要做的,就是在徹底打通和優化供應鏈的基礎上,真正把服務做好做到位。
(責任編輯: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