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寧改名云商引起外界廣泛關注之后,全國政協委員、蘇寧云商股份集團董事長張近東聚焦電商的兩會提案又引起了外界對之的廣泛討論。針對目前電子商務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張近東對電商的法制化建設、境外資本投資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兩會期間,張近東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為了培養健康、規范、有序的電子商務產業,急需將電子商務的發展納入現有法律管理范疇,執法到位、規范發展,營造守法誠信、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除此之外,張近東還對記者表示,要規范對外資投資電商的監管。他提出,要警惕外資以產業投資概念為跳板,“不以產業營利為目的,而以境外上市溢價套現為目的”的盈利模式。
電商零售監管缺失
在線下零售增長乏力時,國內電子商務零售交易卻以近十年來年均高于40%的增速迅猛發展。公開數據顯示,電子商務在2012年的交易總規模已達1.2萬億,占據社會零售商品總額的7%,相當于全國連鎖百強的年銷售總和。電子商務無疑已經成為現代商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電子商務在迅速發展的同時,非注冊經營、非稅銷售、假冒產品等現象卻充斥行業。張近東對記者表示,當前我國電子商務年交易量的90%是以C2C的形式從事B2C的交易,大量的交易游離于現有法律之外,存在著嚴重的監管缺失、執法缺位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的調查則無疑證實了在線零售企業存在監管空白。
上海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公布的一項網絡購物調查結果顯示,調查人員從7家知名度較高的網站購買了58種玩具。其中,能夠開具發票的僅有21種,只占總數的三成左右;除了不規范的無章收據、手寫收據、發貨單外,還有13種玩具沒有提供任何票據。
張近東稱,這與中國的國際地位不符,也違背了中國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方向,更不利于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轉變。他說:“任何創新都不應在缺乏規范、沒有法律保護的狀態下運行,否則將會對經濟造成嚴重影響。”
電商行業生存難題的背后是監管和立法的滯后,進而導致消費者利益受損的情況屢屢發生。“中國電子商務行業已經到了規范運營的拐點,”張近東說道,“法制化不等于制約,政府之手不等于束縛。”
而在投資方面,張近東認為,境外資本對電商的投入也存在著監管空白。
據記者了解,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內電商企業依托境外資本支持籌備上市。合作的模式大都是境外資本通過協議控制模式(簡稱VIE模式)來參與國內電商業務。
張近東對記者表示,境外資本協議控制模式存在著管理隱患,因這種模式本質上是并購行為,而“經營銷售在國內、投資上市在境外”的現實導致資本的運作游離于國家的監督管理之外,缺少有效的監督。
加強電商法制化建設
針對電商缺乏監管的現實,張近東表示,電子商務交易相對于實體交易,具備流程透明、過程在線的特點,只要加強工商、質監、物價、稅務等電子政務的對接,就能有效規范電子商務市場秩序,消除無序競爭、破壞行業公平發展隱患。
加強對電商的稅收監管在張近東的提案中遭到同行曲解,他對于質疑其“嚴管電商,扼殺年輕人創業希望與未來”的言論很是不解。
張近東強調,“我對電子商務行業加強法制化管理的提案,不是針對小商戶、創業者,而是針對電商的平臺經營者,各方市場參與者都有責任為打造一個規范的、法制化的經營環境建言獻策。”
張近東說,“我個人就是一個創業者,經歷過企業由小到大的過程,深知創業的艱辛和困難,一個良好的、法制化的經營環境是對創業者最大的保護。在電商這樣的新興領域,政策應該給予年輕創業者更多的鼓勵和扶持,這些應該用法律化的形式給予明確和固化。”在提案中,他建議稅收部門研究電子商務的征稅方式,從制度層面規避偷稅漏稅行為。
事實上,有關電子商務是否應當征稅的討論并非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