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截至2012年底,我國網民規模已達5.6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2.1%。中國網民人均每周上網時長達20.5小時,平均下來每天約3小時。然而,隨著互聯網行業的飛速發展,網絡上也充斥著各種“不和諧”現象。治理網絡亂象,成為本屆兩會代表委員最為關心的話題之一。
亂象一:互聯網企業不正當競爭 網民成為受害者
今年1月,針對某軟件公司誘導網民安裝其軟件,通過不兼容、難卸載等方式阻止網民安裝其他同類軟件產品,并同時誘導用戶刪除競爭企業的軟件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北京市工商管理部門約談了該公司并給予其行政告誡。
“類似的互聯網企業不正當競爭現象比比皆是,不僅嚴重破壞了網絡誠信和秩序,也危害了使用這些互聯網產品的網民利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文說。
據了解,1993年,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經營者造成競爭對手損害的,應承擔賠償責任。
然而,互聯網企業各種不正當競爭行為侵害的客體不僅是“競爭對手”,更是廣大網民。如軟件公司用推薦誘導、默認同步安裝甚至偽裝成微軟官方補丁等方式,將旗下產品強行安裝至網民電腦中,通過默認設置、強制升級等方式,修改用戶的瀏覽器和主頁設置。高文委員提出,國家應當及時完善、修改法律法規細則及懲處條例,加重對違規企業的打擊力度,施以重刑。
亂象二:網絡密布“免費陷阱” 公民個人隱私被泄露
免費殺毒軟件泄露用戶隱私、非法釣魚網站竊取用戶信息……隨著網絡安全問題不斷暴露,讓網民大呼“上網如同裸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