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網友選擇在網上訂購數碼產品,但在網購中仍然存在風險與貓膩。 肖允 攝(資料圖片)
網上買來的物品與圖片顯示嚴重不符,給出差評卻反被“威脅”;節慶期間“秒殺”的“寶貝”,在物流環節遭遇“春運”尷尬。近年來,網購每年增長幅度都在50%以上。然而,網絡為消費者維權筑起了時間與空間的虛擬屏障,網購也成了消費者投訴的“重災區”。
相較于網絡消費規模的不斷擴大、參與人群的不斷增長,法律法規、政府管理、社會認知存在準備不足,如何為網絡消費增加 “安全砝碼”?代表、委員紛紛建言獻策。
法規滯后 網購維權難
近日,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12年度中國電子商務用戶體驗與投訴監測報告》顯示,暗藏霸王條款、夸大宣傳效果、雙重標價存誤導、有特價卻無庫存、小商品反而昂貴、入住商鋪不保真、電子優惠券有玄機、虛假評價蒙人眼、家電產品比價不易、數碼產品或被翻新等,是網民們投訴最多的十大網購陷阱。
張兆安代表談到,現在網絡上出現的消費陷阱、欺詐行為,從一定程度上也是電商運營模式還不完善的結果。在他看來,要從凈化網絡消費環境、規范網絡消費行為著手,使部分偏離公平、公正、透明市場交易行為的電商重新回歸正道。要盡快從立法層面進一步修改、完善。
葛明華代表在談及網購食品安全時也提到,《食品安全法》沒有明確針對網絡食品銷售的特殊性,制定專門的監督措施。國家工商總局施行的 《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也只對網絡交易平臺服務提供者的責任和職責進行了規定,但對作為特殊商品的食品安全管理未進行明確的規定。
葛明華建議,以政府牽頭、部門共建的方式,通過各職能部門的數據共享和企業的參與,建立綜合性的信息發布平臺,實現信息共享、異地協助取證、封存、拍賣、銷毀和案件移送等的有機銜接,努力形成互聯、互能、互動的網絡交易及服務行為的全方位監管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