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前夜,瑞星近期公布的一份檢測數據,再度將網上購藥的風險問題給凸顯了出來。
瑞星稱,今年1月至3月期間,其共攔截假冒醫藥類釣魚網站839903次,該類釣魚網站已經占釣魚網站上報總量的15%,超過了假冒購物網站,隨時面臨失控的局面。
為了管控基于消費者的互聯網藥品交易,繼開啟B2C準入制后,國家藥監局近日選擇了與知名搜索引擎合作的方式凈化藥品互聯網交易環境。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此舉還未能從根本上杜絕假藥問題。
虛假信息網店藏匿線上
記者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局網站上查詢到,目前獲得《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牌照的企業一共有127家。但實際上,在網上經營藥品零售的藥店已經遠遠超過這一數字,許多沒有獲得藥監部門頒發《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的網站仍然藏匿其中。
除此之外,一些違規操作、甚至虛假藥物的網站也是層出不窮。根據我國《藥品管理法》規定,藥品進口須經國務院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組織審查,經審查確認符合質量標準、安全有效的方可批準進口,并發給進口藥品注冊證書;而未經批準生產、進口等,則應該按照假藥論處。
不過,南都記者昨日通過搜索“格列衛代購”關鍵詞,搜索結果第一頁中,跳出的是自稱“印度格列衛代購”、“印度塔塔藥房”等非法搜索信息。為此,幾周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與國內多家知名搜索引擎簽署協議,接入國家藥監局的三大藥品數據庫、總計20余萬個權威藥品信息。
國家藥監局副局長孫咸澤當時稱,合作旨在保持打假治劣高壓態勢,屆時將對通過互聯網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的行為進行嚴肅處理并予以曝光。然而記者近日調查發現,目前部分仍在運行的競價排名系統的搜索引擎依舊包含了諸多的虛假醫藥信息,未來“掃毒”之路仍很漫長。
網上違規售藥有增無減
根據中國網上藥店理事會發布最新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醫藥B2C規模只有4億元,但2012年行業規模同比暴漲300%,遠遠超過醫藥行業近年來約20%的平均增速。對此,多家B2C藥店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普遍認為,2013年他們依舊有望保持300%的增速。
然而,伴隨快速增長“泥沙齊下”,網上藥店違規跳轉和交易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國內一家垂直電商平臺的醫藥業務負責人就向南都記者直言,目前某網上商城醫藥館的跳轉問題依舊存在。記者留意到,作為國內最大的B2C藥店交易平臺,上述商城為國內數十家網上藥店提供了接入服務,但由于其本身不具備藥品B2C交易資質,由此一度引起藥監部門的持續關注。“這一問題依舊沒有徹底解決”,前述負責人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