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非常執著的一位微博唱空人士,自己也記不清到底寫了多少篇“黑微博”的文章——有些我承認寫得比較夸張,最近寫的一篇是去年年底完成的《誰來照耀新浪》,算是歷年來唱空微博的集大成長文。而自12年下半年以來,市場上批評微博的文章也越來越多,最為勁爆的是某國外咨詢機構發布一個報告,其中提到新浪微博活躍度大降40%,引起一片熱議。
但我一向以為這個報告非常不靠譜,因為單從這個報告里看,中國的桌面社交互聯網幾乎可以說是全軍覆沒(新浪、騰訊、人人等都是極其夸張的下降),但這家機構又在另外一份報告里說中國社交網絡總體增長全球排名第二。這兩個結論對應起來看很怪,故而對它不能太過信任。即便活躍度有所下降,也不至于到這個份上。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辛苑薇在最近的一篇采訪文章中援引了這樣一個數據:“根據微博風云的數據監測顯示,2012年年中,新浪微博日均發博量約為1億條;2012年10月左右,新浪微博日均發博量跌到5000多萬條,幾乎腰斬;2012年年底,新浪微博的日均發博量又上升至1億條左右。”。作為補充,該報道又援引了另外一個說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微博研究人士告訴記者,根據他們的數學模型測算,在2013年1-2月期間,新浪微博關系鏈的變動率大約是10%,這反映新浪微博仍保持正常的活躍度,雖然沒有大幅上升,亦不至于走低。”
新浪很夸張地說它有5億用戶,而根據我的測算,這個數字包括了被新浪官方消滅的僵尸賬戶。微博真正意義上的總用戶數,去年10月我計算的是1個億(相關信息可以查閱我的博客)。新浪用5億的數字帶來了一個不好的后果:活躍用戶率很低。但如果用1個億這個數字,分母一小,就不至于那么低了。
在我的《誰來照耀新浪》一文中提到,新浪的救贖不能靠外力。這句話主要針對的是當時熱門的“阿里入股新浪微博”事件。新浪歷史上股東來來往往多次,造成了新浪內部派系極重。每一個外來的股東理論上會關注新浪的利益,但說到底關注的是自己的利益。新浪越是在資本層面上折騰,就越不利于它的發展。不過,今年年初以來的兩次人事變動,可以讓我們對新浪的期待由負慢慢轉向正。
看一下影響微博發展的真正要素。我的觀點是三條腿:話題運作能力、新的商業(廣告)模式、公司政治。話題運作能力能夠幫助微博保持一定的活躍度、商業模式能夠幫助它變現走上良性發展、公司政治處理得好才能讓方向不至于成為一個“空方向”。第一條腿對新浪而言問題不大,重點是后面兩條。
公司政治,是新浪的一個重要特點。倒不是說其它公司沒有政治,而是新浪的公司政治特別明顯,明顯到甚至連在表面上都無法一團和氣的程度。曹國偉商業上有一定的遠見力,財技也相當不錯,但就是玩不太轉公司政治,以至于這兩年越演越烈,矛盾已經到了公開化的程度。
新浪的第一次人事變局是彭少斌下臺。彭由曹國偉一手提拔,彭的下臺隱約顯示出曹壓力巨大,已經無法繼續支持彭不得已而“揮淚斬馬謖”,但這個人事變局還有一個組成部分,陳彤至少在組織架構上離開微博。第一次人事變局可以視為有輸有贏。
第二次人事變局則是許良杰加盟。許良杰的資歷和威望非彭少斌能望其項背,董事會對這樣一個人加盟總體不會過于反對。但也需要注意到的是,許和曹私交甚篤,而且許的位置是聯合總裁,比彭更為高級。這場人事變局總體是有利于曹系的。另外,許良杰做過至少三個大型網絡公司的高管(網易、ebay、思科),尤其是在思科,一路升到唯一一個華人全球副總裁的位置,不可能不深諳公司政治。
許良杰的加盟是否會導致王高飛這位一度是彭少斌的替代者的邊緣化?我倒不這么認為。王高飛雖然有技術背景,但他更多的工作范圍屬于“商務拓展”性質,也就是對外合作。比如說如何和運營商、移動設備商合作以求得更多的定制機鋪貨。過往新浪微博的用戶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的所謂白領群體,向下延伸進入更廣袤的中國互聯網人群,是微博的當務之急之一。王高飛不見得就邊緣化了,無事可做了。從我幾個電信朋友的聊天中顯示,微博在定制機上的運作在加快。
公司都有派系,這不奇怪。派系力量有一個壓倒性的多數,其實是有利于公司發展的。新年以來的新浪人事變局,總體上有利于曹系的穩固和發展,從而會有利于新浪的發展。
那么,新浪的發展方向到底是什么呢?所謂在社交網絡(social network)和社會化媒體(social media)上左右搖擺究竟會不會有個定論呢?2011年到2012年微博發了瘋地搞各種微字頭應用到處試探的態勢會不會有一個變化呢?
社交網絡和社會化媒體的一個非常大的區別在于:后者很難直接獲得用戶的社會屬性(比如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收入狀況)。社會化媒體本質上還是媒體,來看熱鬧也好七嘴八舌發表看法也好,用戶缺少這個動力把自己的信息披露完整。于是,基于社會屬性的所謂精準廣告,在社會化媒體上很難施展開來。
不過,即便了解用戶社會屬性,廣告未必很精準。比如說,我是一個超級不愛運動的人,雖然我的收入足以讓我一個月買入三雙耐克運動鞋,但耐克的廣告在我面前等于沒有。而另外一位很熱愛運動的大學生,雖然一雙耐克鞋相當于ta三個月的生活費,但廣告對ta而言,是有效的——很有可能,ta會節衣縮食攢錢來購買。
所以,真正意義上的精準廣告和用戶的“興趣”非常有關系,社會屬性倒是第二位的。更進一步,興趣不僅能反映出用戶的喜好,還能反映出用戶在某個時間點上的喜好:比如此人最近正有意購買車,過了一個月后,即便ta的收入狀況能承擔一臺車,但由于已經買畢,意向自然消失不見。事實上,搜索引擎的關鍵字廣告并非建立在用戶的社會屬性上,而是興趣上——你在這個當口搜索平板電腦,系統便推斷你當下對平板感興趣,立刻將平板的廣告推送出來。
但挖掘出微博用戶的興趣并不是簡單的事,需要很龐雜的計算方法。一個比較簡單的做法是利用微博搜索,直接引入關鍵字競價系統。不過這個做法碰到了現實的困難:微博搜索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經常會被迫在某些關鍵詞上停擺——甚至整個搜索系統停擺。這條路看上去有點問題,那就需要微博運營方在后臺數據挖掘和匹配上做出更大的努力,能夠讓廣告主的廣告微博,在用戶的timeline不那么突兀地出現——換而言之,與ta的興趣匹配起來。
在我看來,這是新浪微博的突破點。但這個突破點需要新浪整體上由一個媒體熱點驅動性公司轉型為技術驅動性公司,需要新浪公司由技術人員來掛帥而非內容及運營人員當道。在搜索領域里有很強背景的許良杰的加盟透出了一絲絲希望。許縱橫江湖多年,不會僅僅因為和曹國偉“私交甚篤”就貿然加入。在三年的努力下,微博取得了用戶數發展的奇跡,許必須帶領新浪走出商業變現上的奇跡才算是證明自己優秀。這是個火棒,接下這個火棒必定誘惑足夠大:很有可能許獲得了股權上的安排。聯想到他在網易上市時立下汗馬功勞,這個時間點加盟新浪,未嘗不是微博開始謀劃上市。而上市必定需要微博證明一個可復制的商業模式成立。
2013年,委實是新浪最為關鍵的一年。新浪為這一年的到來,其實做了一些準備工作。
其一,清掃一些人事布局上的障礙,前文已論及多處,不再重復;
其二,清掃營銷大號。微任務這個平臺與其說是新浪想從營銷大號上分到一杯羹,莫如說是新浪在將整個微博廣告體系納入到自己的控制之下。收入能獲得增長當然不錯,但控制住整個推廣結構,讓用戶既能看到廣告又不至于看到太多,才是第一位的。
其三,產品功能上的微字頭試水已經開始放緩。新浪搞各種微字頭功能,一來會讓很多基于微博的開發者望而卻步,二來使得本已不算雄厚的技術實力變得分散。枝節功能的放緩,建不建開放平臺倒是其次,收攏力量聚焦一處,才是正經事。
其四,用戶群體繼續下沉。一二線白領用戶看似有消費力,但其實很挑剔,而且容易被新產品(比如微信)所吸引過去。微博作為一種媒體性質產品,在三線以下城市還真沒什么替代品。利用定制機策略不斷向下延伸,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不那么趕時髦的用戶加入,夯實微博的基本盤子。
用戶群體的繼續下沉還能幫助到更多的企業級用戶加入微博。目前微博平臺上大概有30萬不到的企業用戶,這個數量不算太少,但也不算多。讓本地化商家與本地化服務消費者在微博平臺上展開互動,是新浪需要重點關注的。
最后,談一下微信(包括騰訊)對新浪所構成的威脅。有些的確是威脅,有些卻有些夸大。
微信公眾賬號,一時間不少媒體也好意見領袖也好紛紛開設了一個,并招徠粉絲(我也搞了一個)。但這個平臺就內容發布者而言體驗并不友好。比如每次都要登錄(還要加驗證碼),每篇文章都要配圖,搞出一篇完整的東西費時費力,還不支持定點發送,也不支持在線保存。——這些都是技術上的細節,倒也罷了,最重要的是,傳播鏈條很短。
微信這個產品無意于和微博去爭誰的傳播力最強,它聚焦于社交網絡,側重于點對點的溝通。從產品開放進路上就可以看出來,人際對話上加強了很多功能,但公眾賬號平臺上扔一個開放接口就基本完事了。微信會搶奪微博的使用時間,這是明擺著的事,但要說把微博的使用時間搶到讓微博從此銷聲匿跡,卻未免過于夸大。新浪如能堅定地走“社會化媒體”道路,匹配基于數據分析的興趣精準廣告,雖與騰訊會有沖突交集,但也自有自的發展方向。
新浪微博高速發展時,支撐新浪公司股價突破一百,那種喧囂卻也不乏浮躁的榮耀,在2012年已經被狠狠地清洗了一遍。繁華過后,究竟是逆境重生,還是一地狼藉,決戰就在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