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昨天表示,微信有收費可能。苗圩認為,運營商向微信額外收費有一定合理性。如果將此理解為官方對廣受關注的三大運營 商與騰訊微信利益博弈的態度,筆者預計,三大運營商向微信收取額外服務費很快就會變成現實,而這筆收費最終將由騰訊轉嫁給消費者。到那時,中國互聯網或將 迎來一個歷史性拐點——“免費時代”的終結。
關于三大運營商該不該對微信收取額外服務費的爭論已持續一段時間,這一切的根源在于以微信為代表的新興移動社會化媒體正在猛烈沖擊電信運營商的 傳統業務。根據相關報道,受微信等OTT業務影響,2012年中國手機用戶人均短信發送量下降9%,如果換算成貨幣收入,即意味著三大運營商每年要少幾十 億甚至上百億的收入。
而騰訊也有一番自己的道理。一是三大運營商已經收取了流量費,再額外收費就屬于重復收費;二是中國電信領域并未完全開放,三大運營商有利用壟斷 地位不當競爭之嫌;三是OTT業務替代傳統電信業務是大勢所趨,不該向先進服務收費補貼落后服務;四是中國網民已經養成免費習慣,如果微信不能把三大運營 商收取的費用轉嫁出去,那么微信就將變成騰訊的財務黑洞,構成致命打擊。
微信一旦被收費,最終埋單的一定是網民。為微信貼錢,騰訊貼不起,向網民收費,是騰訊唯一出路。但收費,中國網民買賬嗎?
中國互聯網的一大“優良傳統”就是免費。由于網民被“慣出了毛病”,在十幾年的網絡驚濤駭浪中,誰收費誰死已經成了某種慣例。但網民為微信支付一定的服務費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筆者此前在微信朋友圈中做了一個調查,如果微信向用戶收取每月10元的使用費,你還會使用微信嗎?結果有25名朋友參與,10人表示不會再用,只占40%。
按照微信的用戶數量、發展速度和用戶黏性,微信具備向用戶收費的基礎,只要收費在合理范圍內,成功的概率很高。而一旦微信收費成功,就將在整個中國互聯網激起連鎖反應,甚至顛覆性變革。
這可能帶來五大后果:一是運營商接下來會向其他主流OTT應用如微博等收費;二是微信和微博等OTT應用在收費中分成,營利能力大增,刺激 OTT應用更快發展;三是三大運營商基礎網絡資產升值溢價提高,刺激三大運營商加大基礎網絡投資,推動中國移動互聯網的基礎網絡升級換代,特別是4G網絡 建設或將提速;四是網絡服務商將進一步由傳統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轉移,中國移動互聯網或借此實現超高速增長,從而改變經濟、社會、文化、輿論生態,推動社 會進步;五是中國網民使用OTT成本將增加,選擇APP應用時會更加謹慎,導致APP應用競爭更趨激烈,最后極少數應用將集成眾多功能,占用大量網民使用 時長,形成新的移動互聯網壟斷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