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酷土豆(YOKU.NYSE)上周宣布大規模調整架構:將進行“集團BU化”(BU:Business Unit)運營。
發布“調 整計劃”的次日,優酷土豆集團董事長兼CEO古永鏘即飛到上海,向華東及華南區員工解讀“架構”。他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自2012年 8月合并以來,優酷土豆集團已順利度過合并期和優化期;在進入第三個100天后,集團把現有業務劃分成優酷、土豆網兩大BU,由集團統一領導。
經過近一年的艱難磨合,合并帶來的協同效應逐步顯現:優酷土豆公布的2012年第四季度財報數據顯示,優酷土豆當季營收1.021億美元(約合6.35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0%;凈虧損1820萬美元(約合1.136億元人民幣),實現同比收窄43%。
據優酷土豆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此番架構調整,主要是強化了“集團概念”,由集團統一領導,各自進行差異化定位發展。
組織架構調整方案顯示,優酷、土豆兩大BU擁有各自的品牌、內容、產品、市場,分別由魏明和楊偉東負責,直接向古永鏘匯報。在品牌層面,要求兩大BU在 品牌梳理、版權內容側重、自制內容分化、產品風格上都要進行差異化和核心競爭力打造;加強優酷更優酷、土豆更土豆的差異化運營。
此外,還成立了集團產品技術、營銷業務和內容市場三大委員會,并分別由首席技術官姚鍵、首席營銷官董亞偉及首席內容官朱向陽擔任委員會主席。
按照古永鏘的說法,“以前優酷、土豆還處于競爭關系時,難免會趨同;現在隸屬于同一集團,左右手一起出拳,可以瞄準不同方向”。
“推行BU化主要在于避免左右手互搏。”一位接近優酷土豆的人士分析認為,兩家公司合并,對于優酷而言是主動消化競爭對手、“抱團取暖”;但在合并之 后,集團對雙品牌的區分運營,一直沒有完全精準明確的認定。此次架構調整,最大的意義在于以BU的方式,從組織架構上明確“雙品牌”戰略。
該人士同時指出,合并增值效應要么呈現在用戶人群拓展,要么體現在品牌價值的擴充。構建兩大BU后,優酷、土豆兩個網站在產品、市場、PR層面保持品牌獨立性,同時將底層通用的數據、資源抽出來放在集團,統一挖掘大數據等帶來的潛力,以此破解盈利困局。
“在視頻行業,優酷土豆集團是生態鏈的"鼻祖",全球絕無僅有的。無論youtube、hulu還是netflix等視頻網站或公司,都與優酷土豆大而全的模式不同。”據古永鏘透露,優酷土豆兩個平臺,目前已經能夠覆蓋80%以上的視頻用戶。
但這個“行業巨頭”仍有隱憂:一方面,視頻行業的合并潮初現端倪;另一方面, iPTV智能電視的興起,帶來從PC屏幕重新回歸電視屏的沖擊。
對于前者,古永鏘表示:“幾年前就有行業不斷集中的預期,現在只是逐漸在實現;對于行業而言,(合并)是一件好事兒。”他暗示,由于龐大的用戶基礎,優酷土豆的行業地位一時難以撼動。
對于后者,優酷土豆在此次架構調整的內部會議上首次提出“打造多屏合一生態鏈”這一概念。根據優酷土豆內部人士闡釋,集團將通過對資源的開放和共享,構建互聯網電視的生態環境,與生態上下游共享成果,實現收入多元化。
“在內容領域,除了優酷土豆兩個終端,拍客客戶端,還包括自制內容——設法調動電視臺、影視制作公司、UGC、導演、動漫工作室等內容提供方的積極性, 這是生態鏈的上游。”古永鏘說,優酷土豆將在UGC(用戶生成內容)、PGC(專業原創內容)、自制內容等2.0模式絕對優勢基礎上,與占據行業領導地位 的臺網聯動和版權合作1.0模式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