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網絡貸款風險的存在,也是社會信用制度建設缺失的一種體現。如今,在網絡貸款的監管上,我國仍處于空白狀態,須盡快完善相關監管政策,讓網絡貸款成為中小企業融資的得力工具。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如果說以前,對中小企業而言,網絡貸款只是一個新鮮名詞,但如今它已經悄然滲透到社會金融活動中的各個環節,以不可阻擋之勢變革著中小企業們傳統的融資方式。
借助互聯網的優勢,中小企業主可以足不出戶地完成貸款申請的各項步驟。如今在國內的網絡貸款B2C和C2C這兩種模式,各有特點。
通常來說,B2C的B一般指銀行,有些大型網站也提供貸款公司的產品,這種模式早在三四年前就已經興起,近日則大行其道,商業活動中處處有它的影子。不過,B2C貸款雖然都依托網絡貸款平臺完成貸前工作,但大部分依然還需要申請人去銀行線下辦理,而且通常還有地域限制,覆蓋面上仍不夠寬廣。
另一種則是C2C模式,即P2P模式,也是個人對個人借款的意思。與B2C相比,這種模式往往擁有更大的自由度,申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還款能力和信用狀況來制定,也能自主地決定期限和利率等,同時乙方也能自由地選擇放款對象。在通常狀況下,會有多個出借人作為一個借款人的債權方,不受任何地域限制,也能完全依托網絡平臺完成。
目前蘇寧電器、阿里巴巴、京東商城等電商借助自己的客戶資源和交易平臺,都已布局小額貸款領域,涉水金融平臺業務,而對個人服務的網絡貸款平臺也如雨后春筍般在各地涌現,如拍拍貸、人人貸、宜信網等,如今,我國各種類型的網貸平臺已超過2000家。
早在2007年,阿里巴巴就先人一步與工商銀行推出了網商融資新產品“易融通”,開始在浙江地區試運營,阿里巴巴提供貸前準入篩選、貸中信用監控和貸后風險管控等全流程技術支持。
只是,這種貸款是有條件的。比如,阿里巴巴就規定了申請貸款的企業不能有不良記錄,誠信檔案有一定的年限等,與之前在銀行申請貸款不同的是,這些通過阿里巴巴申請貸款的企業們完全無需任何抵押和相關機構擔保,僅依靠網絡信用對申請者進行判斷即可,阿里巴巴也將提供全流程的風險管理技術。
這幾乎改變了阿里巴巴上中小企業的傳統融資模式。到去年底,至少有超過20萬家的小微企業使用過阿里小微信貸,電商客戶每年使用的訂單貸款在30次左右,76%的客戶申請的貸款金額普遍在50萬元以內。
經過幾年的試水,阿里巴巴已不滿足于小額貸款業務,支付寶這塊肥肉成為了馬云金融戰略中的另一個重點。近日支付寶開始推出“余額寶”,用戶在支付寶網站內可以直接購買貨幣基金等理財產品。
網絡貸款前景雖好,中小企業在貸款時仍需謹慎,要視自己實力而定,否則無法按時還款后,將面臨巨大的信用危機。
比如,阿里巴巴從2009年開始,便在其網站上公布網絡貸款的非誠信企業的黑名單,而進入這個名單中的企業和個人也將被國內所有銀行列入各自的黑名單中,無法再次申請貸款。另外進入黑名單的企業在阿里巴巴的所有推廣信息將被消除,賬號也將被關閉,同時此違約企業的信息也可能被群發給其合作伙伴,提醒與違約企業合作的企業們注意風險。
銀行們和網商的全面封殺,這對于一些原本就很脆弱的中小企業而言,無疑是宣判了死刑。因此,網絡貸款對中小企業而言,并非沒有成本,且一旦違約,往往面臨著遠大于傳統貸款的懲處。
相對銀行和大型網絡平臺在網絡貸款申請資格和信用記錄上的嚴格限制,一些新興的網絡貸款平臺和公司的門檻就低得多。而中小企業們往往要以付出更高的利率為代價。
一般而言,網商和銀行的網絡貸款年利率普遍在10%左右,而一些新興網絡平臺的年利率有的已超過30%,但這仍然吸引了很多在貸款上處處碰壁,對資金需求饑渴的中小企業主。
不過,他們往往忽視了一個問題:在如今很多制造業利潤都普遍偏低的情況下,他們以何還債?
這種高利率或引發了連鎖反應。 一些還不上款的企業被破產清算,資產被法院拍賣還債,還有一些已經資不抵債的企業主則選擇了跑路,而那些借款人則不得不面對著血本無收的慘烈情況,一些貸款平臺也因此倒閉,比如曾盛極一時的哈哈貸就因運營資金和信用問題而一度關閉。
顯而易見的是,如今網絡貸款來勢洶涌,在給中小企業融資帶來了新機會的同時,也深藏風險,有諸多問題待解。
與國外嚴格完善的信用制度相比,我國的很多P2P模式的網站無法完全掌握借款人的商業計劃和資金使用情況,因此缺乏防范風險的有效手段。而傳統的民間借貸多發生在親朋好友之間,至少有擔保人和抵押物的束縛,網絡貸款在這方面則相對缺失。
當然,這些不能成為否定網絡貸款模式的理由。因為這已成為一種無法抗拒的趨勢,我們要做的就是順勢而為。
網絡貸款風險的存在,也是社會信用制度建設缺失的一種體現。如今,在網絡貸款的監管上,我國仍處于空白狀態,須盡快完善相關監管政策,讓網絡貸款成為中小企業融資的得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