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整個團隊從高管到中層到執行層,實際上均全部由商業思維主導。百度和阿里都在微信取得決定性地位之后開始陸續大舉收購,但凡有些移動用戶基礎就花重金買入。阿里和百度,布局移動互聯網的做法多少讓人看不到理性和成熟企業的規劃和章法,呈現出來的是“氣急敗壞、急功近利、欲速不達”的狀態。
在騰訊的微信拿到中國移動互聯網第一張門票之后,作為BAT的BA(百度和阿里)開始坐不住了,擔心在移動互聯網的入口上受制于人,這三家都以流量變現為主要收入的公司開始了移動互聯網的布局。
在騰訊的微信拿到中國移動互聯網第一張門票之后,作為BAT的BA(百度和阿里)開始坐不住了,擔心在移動互聯網的入口上受制于人,這三家都以流量變現為主要收入的公司開始了移動互聯網的布局。
只是騰訊用的是自己最長項的“產品開發”,通過自有的產品開發能力在各個領域開發移動產品,并且以具有遠見的方式提前兩年時間做強做大微信,從而將所有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產品開始整合到微信這個平臺級的產品里,發展態勢越來越漸入佳境。
阿里的移動端布局思路仍不清晰
反觀阿里和百度,布局移動互聯網的做法多少讓人看不到理性和成熟企業的規劃和章法,呈現出來的是“氣急敗壞、急功近利、欲速不達”的狀態。
百度和阿里都在微信取得決定性地位之后開始陸續大舉收購,但凡有些移動用戶基礎就花重金買入。
百度似乎在這方面要好許多,雖然花的錢比阿里多好幾倍,但思路似乎慢慢清晰,那就是仍然通過搜索占據主要的地位,不觸碰自己不擅長的社交產品領域,通過搜索“輕應用”的方式將所有移動產品進行整合來控制應用下載和使用入口,在百度的眼里,移動互聯網不可能只是一個微信來承載所有的應用。
而阿里的移動互聯網布局則顯得有些慌亂,一方面加快自己在移動產品的開發,包括無線淘寶、天貓,再到微淘、旺信的關聯移動產品,然后是進入全新的社交應用領域開發“來往”,對于阿里的團隊來說,開發幾款移動互聯網產品當然沒有難度,重要的是為什么要開發這些產品?開發這些產品的價值何在?這些產品如何整合形成粘性更強的平臺級應用?
阿里在這三個核心問題上顯然沒有思考清楚,只是為了開發移動產品而開發。阿里在產品開發思路上在互聯網時代就一直比較混亂,像淘江湖、嗨淘、后院、視頻和電子書的淘花(taohua.taobao.com)最終都變成一個個頻道,甚至有些產品處于半死不活的狀態,或者幾經改名改版都未能起死回生。
這些過程都清晰地反應阿里是一家商業性質的公司,從最早的商業會員收費(電話營銷發展業務)到虛擬商業地產(淘寶的網上擺攤模式和天貓的百貨開店模式),整個團隊從高管到中層到執行層,實際上均全部由商業思維主導,這也是為什么許多優秀的產品經理成為阿里創業最多也是被挖腳最容易的一部分人。
阿里在重復互聯網時代的玩法
馬云(微博)宣布退休去搞菜鳥,這次又回來發內部郵件強行推廣“來往”,是其仍然寄希望于10幾年前發展阿里誠信通會員時強行攤派KPI拉人頭的方式,加上煽情鼓動合作的商家及其公司來使用,以期形成習慣之后獲得和微信分庭抗禮的資格。如果是這樣的想法,那么我個人覺得在互聯網時代或許可以,因為電腦都是公司配的。但顯然這不是成熟的移動互聯網布局,而是沒布好局的慌不擇路!
另一方面阿里則是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大舉投資和收購了陌陌、新浪微博、高德地圖、蝦米音樂、UCWEB和友盟,這些收購回來的移動產品會不會和阿里在互聯網時代的收購策略一樣,買回來之后基本就活下來的機會就變小了。想當年的雅虎中國在中國可是四大門戶之后,被阿里收購之后最終無論是門戶還是郵箱都沒了;而當年與大眾點評一時瑜亮的口碑網被阿里收購后還剩下什么?
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收購心理和收購策略,作為外人不得而知,或許阿里幾萬員工會更加清楚,我們能夠看到的只是結果。如果馬云現在是退而不休,那原來在互聯網主導的收購思路會不會在收購的移動互聯網產品重蹈覆轍不好過早下結論,但如此強推“來往”不禁讓人捏一把汗。
為什么不是把精力放在加速整個收購回來的移動互聯網產品?或者干脆將其中一個產品繼續用心做強做大,如:新浪微博本身已經是非常好的移動社交產品,作為其復制對象的Twitter已經要上市了,而阿里卻只是將其作為一個流量變現平臺,粗暴地加入幾個廣告位了事。而其它收購回來的產品整合進淘寶和天貓的進展顯然比較緩慢或者難以整合進來,除了高德地圖在本次雙11有可能被整合進來之外,其它產品似乎很難整合進以電商為基礎的無線淘寶和天貓的平臺。
阿里強推來往的真實目的
阿里將“來往”定義為集團戰略級產品,是否因為收購產品整合進電商平臺難度大而不得不如此?如果是這樣,“來往”確實值得如此強推,否則收購回來的產品何去何從成了一個擺在阿里高管面前的大難題。
只是阿里這樣通過復制和收購來布局互聯網勝算有幾何?
從近兩個月阿里的這些做法來看,顯然有些亂了陣腳,作為已經年近半百的馬云來說,阿里真正的危機并不是像他所說的:“今天的無線互聯網別看微信那么強大,那和2003年的互聯網格局差不多,那時候的新浪、搜狐、網易也不是高不可攀,無線互聯網的游戲剛剛開始。”更不是向著80、90后的員工喊喊當年對70后喊的口號:“10年前,沒有人會相信淘寶會打敗巨大的對手eBay,十年后我們難道不可以一試?……這不是戰略,這是阿里人在無線時代爭取生存權力的努力。”畢竟對手已經不是不了解本地網民的跨國巨頭。
當然,也不排除阿里由于今年無法在香港上市,從而借這種強推“來往”的方式來給自己找臺階,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如果“來往”沒有“建樹”,那么阿里上不了市也就怪不了馬云了:“我們和別人比的不僅僅是技術,實力,我們比的是每個阿里人的團結、毅力、速度、耐心……更何況在技術和實力上我們不差別人,在無線上沒有建樹,我們就不該考慮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