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每天新增1家至2家P2P平臺,另一邊則是最近一個月20家P2P平臺的倒閉,野蠻發展且門檻過低的P2P上演著一出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大戲。
但在火熱的網絡借貸背后,P2P平臺風控缺失,監管不到位等問題也正集中暴露。對于P2P行業處于監管真空的狀況,中國小額信貸聯盟理事長杜曉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目前對于出臺針對P2P行業的相關指導意見或暫行規定的時機已基本成熟,我們希望監管部門能夠盡快出臺。”
融360創始人兼CEO葉大清認為,近期倒閉的一些P2P平臺都是小企業,并不能說明行業出了大問題。
上月P2P企業倒閉潮再現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截至去年末,全國規模以上P2P平臺超過200家,估計2012年全年P2P行業貸款規模約500億至600億元,比上年增長300%以上,可統計P2P線上業務借款余額將近100億元,投資人超過5萬人。
在P2P平臺井噴式增加的背后是,越來越多的P2P平臺倒閉開始倒閉。
據媒體報道,僅10月份全國已陸續有20家P2P平臺倒閉或出現提現困難。進入11月,這種現象有不降反增的趨勢,剛剛過去5天,行業內已新增8家問題平臺。
今年8月底,深圳的網貸平臺“網贏天下”就由于不堪擠兌壓力,宣布永久停止服務。網贏天下看上去股東實力雄厚,他們自稱是一家擬上市公司的旗下公司。根據第三方網貸監測機構統計,從上線至歇業,網贏天下4個月時間的成交額約為7.8億元,目前仍“欠債”近1.8億元。
在近日舉行的2013民間資本和互聯網金融創新論壇上,網貸之家創始人徐紅偉表示,“十一”之后,平均每天有1家平臺倒閉,這對行業沖擊非常大,而現在90%的網貸平臺都在虧損,可以說倒閉潮已經在門口了,未來某個時間點,一個月倒閉100家平臺也不再是新聞。
原本半信半疑的企業或是投資者更不敢“以身犯險”,網絡借貸出什么問題了?
資深產業研究員劉吉偉認為,倒閉的企業大多是運營三月以下的新進企業,進入門檻較低,監管缺乏,部分民間借貸魚目混珠,對投資者許以高額回報并將資金挪為己用。網絡借貸的運營模式和風控管理水平決定了企業能否長存。”
融360創始人兼CEO葉大清接受記者采訪時否認了多米諾骨牌一說。他表示,“近期確實有一些P2P平臺倒閉,但倒閉的企業都很小,并不能說明行業出了大問題,總體來說對行業影并不大。”
人人聚財CEO許建文也表示,“近期一些平臺倒閉也不乏騙子公司充斥,上線運營幾天,靠幾個“秒標”,忽悠了用戶一筆錢就銷聲匿跡了;再者就是流動性風險的問題,由于市場競爭激烈,新平臺上線后不光對金額進行拆分,同時對期限也會進行處理。”
在野蠻生長之后,P2P網貸平臺似乎正在步入洗牌期。業內分析人士指出,正是“無準入門檻、無行業準則、無監管機構”促使P2P行業野蠻生長,隨后風險集中爆發,因此監管層應該早日出臺措施,明確設立門檻,但業內對監管則期待不一。
風控薄弱
業內人士呼吁監管政策出臺
近期P2P平臺的大量倒閉,使得該行業的風險問題集中爆發,更顯示出監管的缺位。
此外,上述倒閉的企業往往對投資者許以高額的收益回報,但對于最基礎的風險控制卻普遍薄弱。絕大多數企業對于資金的用途、投融資項目都存在信息不規范、不透明的現象。這也是P2P行業發展多年的頑疾。
對此,2013年 8月13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工作委員會”成立,首批發起單位25家,包括銀行、券商、保險、電商和互聯網金融公司等各類型企業。繼銀監會、央行先后針對網絡信貸行業召開專題座談會后,“一行三會”等多部委組成的互聯網金融發展與監管研究小組,已聯手于8月1日赴滬浙調研互聯網金融。此次實體考察式的專題調研,被認為是互聯網金融發展以來的最大規模政府調研。
8月26日,中國小額信貸聯盟在京正式對外發布了《個人對個人(P2P)小額信貸信息咨詢服務機構行業自律公約》,以促進P2P行業的陽光化、規范化發展。目前,已有超過50家P2P機構簽署了自律公約。
顯而易見,目前P2P的行業規范是一個大的趨勢,但現在仍停留在自律階段。小貸聯盟秘書長白澄宇就指出,P2P行業目前面臨準入門檻低、法律監管尚處于“真空”狀態,缺乏統一規范的行業標準的現狀。
業內知情人士分析認為:“而且從實際的情況來看,現在的P2P最大的風險不是集中在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跑路事件上,而是集中在P2P規模日益上行的同時,P2P的壞賬卻一直處于不透明的狀態。”
平安證券研究員付建在其報告中指出,監管的缺失,導致中國的P2P行業非常混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國P2P網貸的發展,“從民間借貸角度看,網貸平臺應屬銀監會監管;而從金融創新角度看,它則應屬央行監管。但對于此類公司從事金融業務,尚存監管空白。對網絡借貸平臺,法律還沒給出明確定義。”
同樣,中投顧問分析師霍肖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坦言:“我國在P2P信貸的信用體系建設方面仍然不足,并且缺乏明確的法律地位和監管主體,這一方面由于P2P在國內仍是初步發生,各方面仍不成熟;另一方面則是P2P信貸是依托網絡技術的一種創新模式,在新技術層出不窮,迅速更新、新模式不斷出現的背景下,完善的監管很難形成。加強P2P信貸監管需要在法律、技術方面著手。”
風控是金融機構的核心,在P2P領域也不例外。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副主任吳曉靈日前就指出,監管部門對小貸公司的發展給出了積極的引導信號。銀監會在其2013年第131號文件中規定了,在評級的基礎上,可以向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文件規定,嚴禁向典當行和非融資性金融機構授信,小貸公司不在禁止之列。中國人民銀行也在積極推動小額貸款公司和融資性擔保機構的信用評級,指導小額貸款公司建立征信制度,這都是金融最高當局對市場發出的積極信號。
信而富公司CEO王征宇也對記者表示,由于某些P2P機構的操作中,出借人、借款人不同步,通過公司某個人參與交易過程而形成居間交易,從而使得在債權轉移中當多對多的借貸匹配過程,簡化為多對一、一對多時,就會讓人產生挑戰法律紅線的質疑。由于我國信用體系不完善,要保障投資者的利益,P2P平臺必須不斷在風控手段以及商業模式上進行創新,才能求得生存和發展。
但葉大清卻認為,定制行業內的防范機制還未到迫在眉睫的地步,目前對于監管的出臺還是要看,P2P更需要行業自律和P2P企業之間的風險分享,或是定制行內的防范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