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在移動領域,阿里巴巴今年已拿下新浪微博、高德等眾多項目,但馬云仍然很急。如何止住騰訊微信在O2O和移動支付上對阿里的沖擊,儼然成為整個阿里巴巴最嚴峻的話題。
如果無法有效阻擊,阿里巴巴可能明年IPO的市值也將受到影響。
日前,國內移動平臺統計分析工具友盟宣布其接受了阿里巴巴的投資。一名阿里巴巴內部人士對記者證實了該消息,但未披露相關的收購價格。有坊間傳聞指出,收購價格可能在7000萬~8500萬美元區間。
收購友盟只是阿里巴巴今年移動收購戰略的一個小動作。今年上半年,阿里巴巴連續戰略入股新浪微博和高德軟件,兩筆投資合計資金達8.8億美元。這也是今年上半年互聯網巨頭并購“廝殺”中僅次于百度的大手筆運作。
為何大并購頻出?
今年上半年,除阿里巴巴總投入僅10億美元用于并購之外,百度也斥資約30億美元用于對國內應用分發渠道91助手和視頻客戶端應用PPS的收購。
為何今年成為國內互聯網業界的“大并購年”?百度投資部總監湯和松對記者表示,一是,任何行業發展到中后期,相當于漏斗收斂的階段,一定會出現大的戰略并購。理由是:早期,萬馬齊喑,不會有并購發生;晚期,格局穩定,已無并購標的和需求。而PC互聯網已到中后期,適合并購的階段。二是,當新的產業形態出來的時候,那些處于發展中后期的大戶人家,一方面要通過自身內部力量進行二次加速,另一方面也會充分發揮自己錢罐子的作用進行戰略舉動。而移動互聯網正是產業新的形態。
湯和松表示,百度的投資邏輯圍繞三部分,一是核心業務,二是產業鏈上下游,三是外圍潛在業務互補對象。
阿里巴巴在今年上半年除戰略入股新浪微博、高德軟件外,投資項目還包括友盟、陌陌,對UC瀏覽器的增持,以及旅游社區窮游網、音樂社區蝦米網、旅游移動APP在路上等。梳理來看,阿里的投資動作主要圍繞產業鏈縱軸來展開。在地圖、開發者數據、平臺入口、移動社交和O2O領域均有涉及。
移動威脅與阿里的三張牌
湯和松表示,通常戰略投資者在做出一項投資決策前,會先問自己為什么要收購?是要技術,要產品,要渠道,要用戶,還是要加強競爭壁壘,以及選擇怎樣的戰略切入點?
而對于阿里巴巴來說,除了已布局的移動生態之外,眼下顯然最重要的是在移動社交領域的資源補充。
彭蕾此前曾對本報記者表示,阿里巴巴為何要在移動社交領域展開大舉動投入?因為已經感受到了騰訊未來在移動O2O和移動支付領域所能給阿里巴巴帶來的潛在威脅。這個威脅已在幾日前騰訊總裁劉熾平的發言文章中感受出來。而阿里巴巴核心高管對此也感到萬分焦慮。
焦慮在哪?微信平臺已積累了大量公眾號和服務號,一個形象的例子是,未來用戶通過一家線下商場店鋪的公眾號用語音表達自己想要的商品,并通過微信支付,商場收到信息后直接上門配送。而在這整個交易鏈條當中,天貓或淘寶的平臺已在微信構建的交易閉環之外。
這當然是一個較為極端的假設。但作為阿里巴巴來說,移動戰略必須提速。今年“雙11”,天貓平臺的交易額已達350億元,京東為35億元,騰訊電商(易迅+QQ網購+微信閃購)則接近10億元。可以說,在PC端電商領域,天貓已取得了較為明顯的優勢。但在整個零售領域,天貓乃至整個阿里巴巴的交易額仍只占3.5%。這意味著,國內電商的戰場遠遠沒有結束,而移動、線下領域,才是更重要的金礦。
要滲透線下,布局O2O,就得先有移動入口級產品。而阿里巴巴在電商業務上的流量平臺模式,也導致其業務較京東來說,更易受移動流量的影響。而目前,微信已為騰訊拿到了一張移動“船票”。在這個意義之上,在PC端遠不及阿里的騰訊也極有可能借助移動渠道,來打破阿里在整個電商上的格局。
那么,阿里巴巴會如何應對呢?電商分析人士李成東認為,阿里要完成對騰訊在移動領域的阻擊,仍有三張牌。
一方面,阿里通過“來往”來正面阻擊微信,采取相近的模式,但付出更高的成本來拖住微信。
另一方面,阿里通過“支付寶錢包”從移動支付的角度來進行切入移動領域??梢钥吹降氖?,支付寶錢包正在逐步淡化其支付的工具屬性,不斷擴充開放平臺生態,接入本地商戶服務,并開放數字媒體類公眾號,也極有可能接入手游。這一目的在于通過平臺化措施來將其產品黏性化、生活化。而其優勢在于支付產品的用戶特質決定了其付費轉化率要比一般的設計產品高,這也是吸引商戶入駐的主要原因。
其三,阿里巴巴仍可以通過收購策略來整合移動資源。目前在移動領域,大眾點評、趕集網、豌豆莢,仍然沒有被BAT(百度、阿里、騰訊)控股。大眾點評在O2O業務上具有市場優勢,趕集網有較多的線下商戶資源,豌豆莢在應用分發能力上不輸于91。這些潛在的收購對象,經過資源整合以及和阿里自身移動產品的資源導入,都有可能發揮阿里在移動領域的協同作用。
那么,三張牌之后,阿里能否在移動領域頂住壓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