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異軍突起。業界普遍認為,互聯網金融打破了融資門檻,突破了場地限制,流程上更便捷,能有效解決小微企業的“融資難”問題。然而,記者采訪發現,由于缺少抵押物,融資成本高企以及存在信息泄露風險,不少小微企業主對風頭正盛的互聯網金融“敬而遠之”。
隨著阿里貸、拍拍貸、宜信等互聯網借貸平臺逐漸趨于成熟,蓬勃發展的互聯網金融“攪動”著傳統金融格局。據統計,目前互聯網貸款規模已達每年上億元。
? ? 小微企業反應冷淡

隨著阿里貸、拍拍貸、宜信等互聯網借貸平臺逐漸趨于成熟,蓬勃發展的互聯網金融“攪動”著傳統金融格局。據統計,目前互聯網貸款規模已達每年上億元。
相關數據顯示,小微企業數量占我國企業總數90%以上,創造了80%的就業崗位和50%的稅收,在解決就業、增加收入、經濟結構調整中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融資難”一直是困擾小微企業發展的一個難題。一邊是互聯網金融業務的蓬勃發展,一邊卻是“融資難”的小微企業反應冷淡。
針對小微企業冷對互聯網金融的情況,相關專家認為,完善通用征信體系,建立更有針對性的監管體系勢在必行。中國三星經濟研究院產業戰略一組首席研究員、新加坡國立大學金融學博士文華認為,當前市場很少從需求方角度出發,針對不同企業群體開發出適合各自特點的融資產品。
針對客戶信息泄露的問題,同生輝建議,網貸平臺自身一方面要加強對人員的管理,另一方面要對貸款企業信息的分級管理。“例如對于企業的商業流水和營業執照信息,應賦予前者更高的密級,需要更高的權限才能查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信息泄露的風險。”
“從根本上講,想要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需要建立起一套更有針對性的監管體系。”同生輝表示,目前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是同一套監管體系,而隨著互聯網金融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問題的逐漸顯現,這一局面應該有所改變。
互聯網金融納入監管體系
經過多次密集調研之后,央行開始間接將互聯網金融納入監管體系。
12月3日,支付清算協會的互聯網金融專業委員會成立,75家互聯網金融機構審議并通過了《互聯網金融專業委員會章程》、《互聯網金融自律公約》,中國平安集團董事長兼CEO馬明哲當選為委員會主任。
12月4日,央行旗下支付清算協會組織的“互聯網金融論壇”召開,銀行、證券、保險等傳統金融機構,第三方支付、P2P、眾籌等互聯網金融企業齊聚一堂,探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互聯網金融專業委員會將扮演溝通、協調、服務、自律等職能,搭建一個互聯網金融監管和學界溝通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