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名稱:眾籌網
創業者:盛佳
上線時間:2013年2月
創業地點:北京
商業模式:定位全行業眾籌,以名人項目吸引受眾,實物回報為主。
融資情況:暫無
眾籌進入中國有三年之久,相繼涌現出起點名時間、追夢網等十來家眾籌網站,盡管積累了一定人氣,但無論是規模還是知名度都與國外同類網站有著天壤之別。
今年2月才正式上線的眾籌網顯然是一個后來者,但憑借著那英演唱會眾籌、快男主題電影眾籌等名人項目迅速搶占眼球。眾籌網C E O盛佳上周告訴南都記者,眾籌在國內仍然是一個相對小眾的概念,讓普通人掏錢支持一個素不相識的籌資者很難,而名人模式則降低了籌資門檻。
以名人帶動眾籌
眾籌網的母公司是網信金融集團,由多家金融企業和投資機構創辦,提供P2P貸款、電商小貸等互聯網金融服務,將觸角延伸到眾籌領域,正是看好這個互聯網金融新興分支的市場潛力。
“普通人對眾籌不了解,我們的想法是,通過一些好的項目向更多人普及這個概念。”在盛佳看來,借用“名人效應”的好處在于,大眾面對的是一個熟悉、信賴的投資對象,門檻相對降低,在支持偶像的同時,逐漸增加對眾籌模式了解。
“名人”不僅存在于娛樂圈,最近上線的新聞眾籌項目同樣引發關注———侯繼勇、趙楠、羅東等資深新聞自媒體人,相繼在眾籌網籌集稿件采寫的資金,選題涵蓋科技、文化、時尚等領域,募集金額從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憑借選題的新穎以及這批媒體人的影響力,目前15個項目當中已經有超過一半成功籌集。
然而,以新聞如此切入是否會引來監管層的政策風險?對此,盛佳表示,相比其他門類,新聞眾籌對選題要求較高,團隊在這類項目的篩選和審核上也會更為謹慎,刻意回避可能的風險,比如軍事、政治等敏感話題絕不涉及,一些涉及利益方的選題也會直接被刷掉。
“其實對于各種新項目,我們都是抱著試試的心態,有時靈光一閃就帶來一個新點子。”盛佳告訴南都記者,雖然目前眾籌網近200個項目里文化影視類居多,但實際上他認為沒什么不可以眾籌,他對眾籌網的定位也是全行業、全品類。對于重點推薦的項目,他有兩條標準:要么能帶來足夠多的受眾,要么代表一種新的模式,二者滿足其一即可。“我們會逐步摸索出哪些行業更適合眾籌以后,然后在發展上有所側重,但現在還沒到那個階段,更多的是需要不同的新嘗試。”盛佳說。
設想傭金分成模式
名人效應為眾籌網積累了一批種子用戶。盛佳的拓展思路是先把項目端做好,比如免費給部分項目發起人拍宣傳視頻,他笑言,眾籌網至少有一半的資金花在推廣和宣傳上。用好的創意吸引用戶投資,再以用戶體量吸引更多項目發起人。
在回報方式上,眾籌網集中在實物回報,由項目發起人設定。南都記者了解到,一般來說,科技產品、出版物等實物都帶有預售性質,籌資成功后再生產或出版,支持者能優先或者優惠訂購,有的還附帶簽名海報等贈品。也有一些項目的回報是非物質的,例如在微博上發表感謝信、邀請參加讀書會等等。
萬一發起者在網站上“眾籌”一筆錢后逃之夭夭怎么辦?對此,盛佳坦言,目前資金都是直接劃撥到項目發起方,平臺暫時還沒涉及擔保機制,這也跟實物回報本身風險較低有關。在實際操作中,防范風險的手段也會因項目種類而異,比如金融眾籌類項目“愛情保險”,眾籌網聯合長安責任保險公司發起,并在保監會報備。
與此同時,盛佳也在醞釀股權眾籌。他認為,在現有法律架構下,會有很大的想象空間,但涉及股權交易和資金監管更為復雜,不會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他預計,股權和實物回報日后會成為眾籌模式主流。
至于盈利方式,參考國外眾籌平臺,一般是從融資成功的項目中收取一定的傭金,比率在5%-10%。盛佳告訴南都記者,眾籌網現階段基本上還處于純投入的狀態,長遠來看,即使收傭金也只會作為其中一種營收手段。他相信,還有很多其他方式可以嘗試。“比如在演唱眾籌方面,如果項目籌資成功,眾籌網或許能從門票收入、衍生品收入當中獲得分成。”盛佳認為,不同行業有不同的規則,商業模式也可能因項目而異,這些探索會比單純收傭金更有想象空間。
開放平臺垂直整合
在摸索眾籌模式的同時,眾籌網進一步把自己推向另一個角色———“資源整合者”。具體而言,就是基于眾籌開放平臺,聯合國內其他眾籌類網站,整合優勢項目。盛佳說,眾籌網現在是全行業鋪開,但實際上沒有那么多精力滲透到所有領域。他告訴南都記者,目前與開發平臺達成合作的眾籌網站有樂童音樂網、淘夢網和先鋒微電影。其中,眾籌網和樂童音樂網最近還共同發起原創音樂支持基金,首期金額達100萬元人民幣,在其專題頁面上,已經發起近10個音樂相關項目,進一步優化眾籌模式在原創音樂領域的應用。
此外,南都記者了解到,眾籌網未來可能還會探索“金融+眾籌”的模式,以眾籌平臺為入口,將更多優質的個人與企業接入網信金融的服務平臺。對此,盛佳表示,目前還只是一種設想,現階段考慮更多的還是把眾籌平臺做好。
[第三方點評]
名人推廣值得商榷⊙點評嘉賓:起點創業營創始合伙人查立
眾籌主要有兩方面的應用:一是針對早期創業企業,以往一個投資人就得投上百萬元,壓力很大,而通過眾籌,把社會上大量分散資金集中起來圖投資,很好地把風險分解。實際上,眾籌代表未來社會化投資的趨勢,能量比機構投資還要大。二是對于創新產品,眾籌相當于提供預先檢測市場反應的平臺,企業可以把產品需要的基本費用籌集到以后再生產。
基于這兩點,不是什么都能眾籌,它適合用來做創新的東西,也就是那些處于早期的階段、并且大部分人都看不懂的項目或產品。由此,我認為眾籌其實不需要普及,借用名人效應來推廣值得商榷,如果現階段需要用名人來“撐”眾籌的話,那說明目前可能還缺乏核心競爭力。其實,有人愿意投就投,包括以哪種模式眾籌,都由市場來決定就好。總之,我不覺得名人會改變眾籌在中國的命運。
就目前所看到的各類眾籌項目,我感覺都比較表面,還沒看到能讓人眼前一亮的。眾籌在中國的前景現在還很難下定論,希望有創業者能真正做起來。
眾籌新聞以需定產⊙點評嘉賓:資深媒體人、新聞眾籌首位發起者 侯繼勇
新聞眾籌是新事物,值得嘗試。我的心態就是好玩,至于這種模式能不能走下去,現在還說不準。
眾籌網在國外早就有,把眾籌在其他行業的模式引進到新聞行業,屬于模仿式創新。在我看來,眾籌對于新聞的好處是“以需定產”,使新聞到達受眾的成本更低:當我們在定選題的時候,就已經跟前端的讀者進行互動溝通,充分了解他們的需求,然后修正采寫計劃。相比微博、微信公共賬號對傳播渠道的變革,眾籌是對內容生產方式的改變,把生產者和消費者打通。
當然,并不是所有新聞題材都適合眾籌,有關事件性、時政性和商業競爭的新聞顯然有風險,而科技類新聞倒挺合適。不過,不是每個項目都能在上面籌到錢,除了要有合適的選題之外,發起人的影響力也是個影響因素,這也是我不確定其前景的原因。如果這兩個條件不具備的話,那籌資的成功率可能會比較低,要是大家的參與度都降下來,這種模式就可能走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