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亚洲在线小视频_国产成人在线电影_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IT互聯網 » 互聯網重構格局

互聯網重構格局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12-10 09:24  瀏覽次數:21
  2013年的中國互聯網行業,主題詞非“重構”莫屬。
 
  伴隨移動互聯網的迅速崛起,2013年“傳統電商”突圍迅猛,馬云攜阿里系四處搶占入口:對內,強推“來往”以助推全面移動化轉型,同時搶占客廳;對外入股新浪微博、高德地圖、UCWeb等,廣撒網尋新入口。此外,手握微信的馬化騰也手段多多,百度也砸下19億美元搶購91無線急速無線化轉型。這一系列行動皆折射出中國IT業重構的趨勢。
 
  此輪IT業的重構,大致分為橫縱兩向:橫向之重構代表的是“擴張”,即攜IT技術全面改造相關傳統行業,如互聯網金融之于傳統金融、智能電視之于傳統電視以及年末的智能路由器之于傳統路由器等;縱向之重構,則體現在IT行業基于移動化、互動化、物聯網化等基礎特征之上的內部轉型,如阿里謀變以及百度急變等就是典型表現。
 
  展望2014年,“攻”可能會成為新的主題。經過2013年的行業重構,蓄勢待發的巨頭們在全新布局后開始短兵相接,這股騰騰“殺氣”已開始在年末呈現出雛形,如騰訊與阿里巴巴間的“帝國”之爭。
 
  背水一戰:傳統IT巨頭移動入口之爭
 
  每經記者 陶力 發自上海
 
  “互聯網行業無疑已經站在十字路口。”一位從業多年的創業者如是說:無論是產品形態,還是用戶習慣,互聯網行業均將直面嬗變。
 
  伴隨著智能手機銷量的爆發式增長,似乎一夜之間,移動互聯網已經讓每一個網民都置身其中,在傳統互聯網基礎之上,用戶正在享受更為移動化、個性化的互聯網體驗。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5.91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4.64億。在2013年上半年的新增網民中,七成使用手機上網,手機成新增網民第一來源。
 
  在此背景下,昔日巨頭阿里巴巴、百度、騰訊等不得不實行自我革命和內部重構,試圖保持PC時代的霸主王座。
 
  阿里系:全力推進無線應用
 
  5月10日晚,在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卸任CEO的同時,也傳來了阿里巴巴以2.94億美元購買高德軟件28%股份的消息。在此之前,阿里巴巴已經入股了新浪微博、增持丁丁網以及收購友盟。
 
  隨后半年,阿里巴巴全系開始了向移動端的大遷徙。10月18日,阿里巴巴CEO陸兆禧召集全公司所有管理者開會,要求全集團落實“ALL-IN無線”戰略,任何產品和應用優先考慮無線應用。All-in是德州撲克里的一種技巧,可以稱之為背水一戰,完全不給自己留后路,要么一戰成名,要么一敗涂地。
 
  該戰略發布后僅僅三天,在阿里內部正式發布已經低調運行兩年多的移動端IM“來往”。
 
  一個月后,“來往”的注冊用戶數已突破1000萬。盡管業界仍不乏唱衰之聲,但是馬云依然在堅持。“如果我們不做,這世界上不會有人去做,也不可能有人比我們做得更好。”馬云在來往的“滿月慶典”上如此解釋為何要做“來往”。
 
  如果說來往的出世是為了印證馬云的決心,那么支付寶錢包的獨立運行則是整個阿里系無線戰略的重要落子。
 
  支付寶前腳剛披露完股權架構,后腳小微金融服務便宣布將獨立運作支付寶的移動應用 “支付寶錢包”。小微金服CEO彭蕾曾對記者直言,未來移動端將為公司發展重點,支付寶錢包不僅是一個支付渠道,更是一個生活服務平臺。
 
  隨后,細心的網友們注意到,支付寶錢包的推廣廣告很快便鋪滿了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地鐵站內,由此可見其布陣移動互聯網的壓力和緊迫。
 
  騰訊系:微信嘗試商業化轉換
 
  但是,在業界看來,除了騰訊旗下微信穩拿移動互聯網船票之外,包括阿里巴巴、百度在內的多家互聯網巨頭還不敢百分百肯定自己有可與微信抗衡的產品;另一方面,微信還正在躍躍欲試地蠶食移動電商和移動支付領域。
 
  在微信崛起之前,騰訊電商和運行多年的財付通均籍籍無名。但是,一旦有了4億用戶的微信作為實施平臺,兩個平庸的業務似乎一夜之間具備了向阿里巴巴發起進攻的資本。
 
  近日,微信方面正式宣布,上個月剛推出的微信賣場半個月已經完成20多萬筆訂單,該平臺的轉化率是PC端的兩倍以上。嘗到甜頭后,微信將升級成為微商城,會增加更多的商品和品類。
 
  不過,騰訊在微信商業化進程上似乎并不著急。騰訊首席運營官任宇昕近日表示,微信對騰訊自身其實也是一個警鐘。對于微信的商業開發,騰訊將堅持開放架構與開放戰略,與合作伙伴共同建立微信生態圈。
 
  他透露,為適應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騰訊去年進行了內部架構的大調整。超過一半的管理部門和員工,都進行了重新規劃和調整。目的是把騰訊由一家部分的移動網際網路公司,向全面的移動網際網路公司轉型。
 
  充滿競爭的一年即將過去,雙方各自的布局和形態也逐漸浮出水面。隨著4G牌照的發布,移動互聯網必然會朝著縱深方向發展,垂直領域的應用和更加本地化的生活服務將會成為關注的重點,在此基礎上,互聯網巨頭之間必然還會面臨更多的整合與轉型。
 
  “菜鳥”先飛:互聯網思維入侵傳統行業
 
  每經記者 葉書利 發自北京
 
  2013年的IT業,內外激變——行業內移動化轉型,行業外數字化擴張。
 
  以互聯網思維對傳統金融的數字化改造形成的互聯網金融風,在2013年左突右進。類似的情形在傳統路由器、傳統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客廳市場,甚至以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思維對傳統手機業的顛覆等領域,互聯網思維日益成為一股挑戰力量,對相關傳統領域步步逼近,近乎復制了在零售戰場的“獅羊論”。
 
  在這股IT擴張潮中,馬云無疑是領軍者。若論馬云2013年的最大擴張動作,首選菜鳥網絡。老IT人馬云將自己的這個運作平臺稱作“菜鳥”,本身就極為“矛盾”,這個異常背后則可能深藏玄機。
 
  12月9日,阿里巴巴集團對海爾集團子公司海爾電器進行總額達28.22億元港幣的投資。其中,9.65億元港幣注向海爾電器,以獲得后者2%的股份;其余18.57億港幣,約占此筆投資總額的65.8%,投向海爾電器旗下的日日順物流投資,未來將合計換取后者34%的股份。由此可見,此筆投資的重頭戲是物流。
 
  表面上看,此次牽手合作并未涉及菜鳥網絡,但記者認為,此次合作中,馬云此布局的醉翁之意是指向菜鳥網絡。
 
  要探尋原因,需要回顧下菜鳥網絡的股權結構:天貓出資43%,銀泰系旗下的北京國俊投資有限公司出資32%,復星集團、富春物流各自出資10%,申通快遞、順豐速運、韻達貨運、圓通各自出資1%。
 
  在菜鳥網絡成立的發布會上,CEO沈國軍對外說道:“菜鳥網絡的愿景是:在三五年時間內,在全國打造搭建形成一個網狀的物理的智能骨干體系,把它做成一個平臺。”
 
  這張物理網絡搭建的內在追求,是實現“無論何地、物品24小時送達”的物流目標。
 
  為了達此目標,兩個變量成為關鍵:終端物流站送貨速度和倉儲地離終端物流站和終端客戶之間的距離。換句話說,這張物流網絡的骨干節點是倉儲地網點,毛細血管則是物流站網點。
 
  從這個思路細看菜鳥網絡的股東結構則順理成章:各自出資1%的4家物流公司,布局全國的物流站網點,成為未來菜鳥網絡這張大網中的毛細血管網絡的主力軍。
 
  這張物理網絡涉及的各地倉儲地網點建設,又牽扯到地產開發、物流園經營、供應鏈管理等問題。占股10%的復星集團旗下的復星地產,目前產品線包括住宅開發和商業地產開發,且已形成規模化運作。富春集團則在物流產業園經營中有豐富的經驗。
 
  傳統零售業身份的銀泰系,在這張物理網絡中的角色或許主要是利用其自身在供應鏈管理層面的多年經驗,以協助菜鳥網絡進行供應鏈管理。
 
  當菜鳥網絡這張物理網絡投入運行時,便可能形成類似于“線下商家+阿里系電商+物流倉儲園+各地物流網點+終端買家”的閉環生態。
 
  在這個閉環生態中,大量的上游產品提供商或許可能就近將自己的加工廠搬遷至相關的菜鳥網絡倉儲地附近,從而形成相應的產業園。
 
  一旦此生態形成如此閉環式運作,馬云則可能借助于互聯網+大數據,完成對傳統商業地產釜底抽薪式的重構,也就此在自己對王健林那場著名的1億元賭局中成功抽身。
 
  2013年IT擴張流中,馬化騰是另一個代表。旗下微信在商業化方面的試水,其互動式的模式正在開辟另一種獅羊論模式,以另一種思維重塑著傳統產業,甚至也將戰火導向電商內部淘汰戰場:社交式電商蠶食傳統電商。
 
  正如年中李彥宏疾呼的那樣:“中國的互聯網正在加速淘汰中國的傳統產業,”這種趨勢已成為2013年IT業的一道主流風景業,而這種趨勢必將在2014年,進一步更深、更廣地推進。
 
  雙馬之爭:社交平臺挑戰移動電商
 
  每經記者 謝曉萍 發自北京
 
  12月4日,騰訊微信團隊新浪官微發出一條微博,以一篇檄文配郵件截圖指出阿里公關給微信制造負面新聞,并呼吁阿里“和我們一起站在陽光下,堂堂正正地用產品一較高下”。
 
  這也被圈內人士認為,騰訊與阿里正式宣戰。事實上,在此之前,阿里與騰訊就已經多次“擦槍走火”。今年8月,淘寶就屏蔽了淘寶賣家工具的接口,使得賣家無法在微信內建立自己淘寶店鋪的一站式購買方案,微信用戶也失去了直接訪問淘寶的可能。
 
  在記者看來,騰訊推出的微信5.0版本接入的微信支付,或許就是刺激到阿里敏感神經的導火索,它也正在逐漸形成對阿里最直接和最大的威脅。
 
  接下來的戰爭愈演愈烈,騰訊禁止了第三方應用的外鏈跳轉,阿里推出自有的即時通信來往叫板微信。
 
  這場被譽為互聯網巨頭最高戰役的“雙馬對決”,也有人戲稱為“阿Q大戰”,本質還是阿里和騰訊雙巨頭基于移動互聯網或者移動電子商務端口之爭,并且2014年還將繼續。
 
  微信模式“彎道超車”
 
  2013年,以微信為平臺 、財付通為開路先鋒,在電商領域一直被阿里壓著的騰訊,迎來了彎道超車的機會。
 
  在記者看來,阿里在無線移動端的玩法還是延續PC端的戰略:阿里造一個水庫,把流量和水引進了,商戶要釣魚的話,需要向此平臺購買撈魚的工具。
 
  這種玩法最大的問題在于,商家只是淘寶和天貓購物中心的店鋪,一旦其離開上述平臺,自己與買家溝通的渠道便全斷了。
 
  讓阿里沒有想到的是,兩年前那個曾經被認為或許是騰訊再造一個移動版的IM如今可以干越來越多的事情,甚至成為外界認為可能撼動阿里帝國牢不可破的電商地位。
 
  在 記者看來,微信依然是一個不成熟的平臺,但卻給了這些中小賣家很大的期待和幻想。
 
  最根本的是商戶思想的改變。在PC時代,商家對于電商的心態普遍過于糾結,一方面,他們認為電商沖擊傳統渠道的利益,另一方面,在各大電商渠道,商家的客戶信息、買家行為數據分析都只是停留在大平臺之內。
 
  因此,對于傳統廠商來說,電商依然是一個清理庫存的“下水道”。但是,微信時代商家卻轉化了思路,愿意拿出“微信價”,用特殊的優惠來支持用戶在微信上消費。
 
  《商業價值》總編張鵬認為,電商的本質,就是更高效連接客戶的模式,這個模式的關鍵數據是轉化率、客單價以及流量獲取成本。以前流量成本掌握在幾個大的平臺,比如阿里、百度手中,企業大體上只能依靠這些平臺上的各種方式來購買流量,自己能做的就是把轉化率和客單價提升上去。
 
  張鵬認為,微信帶來的變化是,讓廠商開始意識到一個新的工具可以讓自己直接到達用戶,自己日常的運營信息和優惠活動也并不需要像以前一樣購買流量和平臺廣告的高成本來獲取,這種連接似乎比以前有更大機會獲得單次流量轉化,此外,企業還獲得了與用戶的“長期連接權”。
 
  一旦微信向商家開放更多的“連接能力”,阿里有可能被這種新的模式切斷其多年來掌握的流量和對商戶的連接能力。
 
  這對阿里來說,顯然很難接受。畢竟2014年阿里的主要任務之一是IPO,而上市賣點依然是B2C概念。因此,對于阿里來說,2014年首要任務是拿下移動市場。
 
  勝負難測
 
  這場雙馬對決接下來如何演繹,或許是所有人都拭目以待的。
 
  從目前來看,來往、手機淘寶、支付寶錢包是阿里系向移動端進攻的三把利劍。
 
  據 記者觀察,阿里明年的重點戰略還是在無線端發力,而與騰訊糾纏的領域則是來往。
 
  回頭看微信的策略:用戶的私人關系通過朋友圈來實現,而賣家和買家的關系通過訂閱的公眾號和服務號來實現,而來往似乎并不想把賣家和買家的商業關系復制到來往上,那么突圍點在哪?2014年或許才能有答案。
 
  時下,阿里在其內容和產品全面撤出微信后,也正試圖通過其控股的公司業務“切斷”一切領域與微信連接的可能性,以阻擊對手。
 
  另一邊,騰訊則用微信支付打阿里的支付寶錢包,電商是騰訊支付場景的一個內容。
 
  微信在電商領域的嘗試主要通過易迅的精選商品模式,這便是此前騰訊電商所提出的:干掉購物車的想法,因為移動電商關鍵詞是碎片、簡化、閃購。
 
  據了解,在不久的將來,這個精選商品或升級為微商城,運營者還是易迅網,未來所有的商家不論是不是易迅的供貨商,易迅都會歡迎接入,其只提供基礎設施的建設。
 
  但是,微商城這種電商模式只適合標準品類的產品,這種模式主要是用戶成為一種習慣,隨機性購買并分享朋友圈而達到二次、三次購買,形成所謂的社交電商。
 
  這顯然離那些在阿里平臺蠢蠢欲動的希望微信顛覆阿里模式的中小賣家的預期有很大差距。微信接下來到底會怎樣做?2014年,微信能否給出答案還是未知。
 
  記者認為,阿里的電商模式更多可以看做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顛覆,而微信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用互聯網的思維去改變傳統行業,這個可以從WE大會馬化騰的講話看出來。
 
  從目前騰訊電商對O2O模式的探索,主要是微生活和微購物,這兩種模式主要需要解決的是,利用互聯網的思維幫助傳統零售業解決用戶數字化管理、增加用戶黏性,做所謂的增量市場,激活老用戶重復購買等。
 
  騰訊也認為,微信并不是商家賣貨的一個平臺,而是一個連接用戶、管理用戶的工具,另一方面,這種微信公眾賬號的用戶達到率是否完全可以轉化為購買率其實是考驗商家自己的經營能力的。
  ?
  在移動支付領域,阿里金融集團CEO彭蕾曾對外表示,微信支付只是支付,而支付寶的移動戰略定位于“移動生活”——可以賺錢,可以打理生活,包括水電煤充值繳費。
 
  不過,支付寶的移動端覆蓋程度沒那么高,因為移動端的電商和支付發展還沒有形成習慣,支付寶還沒有找到足夠大的發力點,在功能上找不到強突破口。
 
  需要注意的是,微信已經把騰訊也從原先的社交屬性里延展出來,一個覆蓋6億群體的應用,一旦騰訊以此為基礎,為支付提供應用場景的生態體系實現真正的無處不支付。這或許就是微信支付的優勢所在,但是要說兩者誰輸誰贏,目前還無法確定。
 
  正是上述這些不確定性以及兩巨頭相互之間的掣肘和潛在的沖突點,讓即將到來的2014年戰役顯得更加撲朔迷離。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贊助商鏈接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