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被稱為互聯網金融的元年。
在這一年里,互聯網思維如同一場當代的文藝復興,影響并改變著傳統的金融業態和格局。銀行、券商、基金、保險等傳統金融業機構開始積極謀變以鞏固既有優勢地位。而阿里巴巴、京東、蘇寧等互聯網企業則開始在金融領域跑馬圈地并試圖構建自己的業務模式。這些金融“新貴”成為了金融業的“攪局者”,打破了固有的金融格局。
除此之外,伴隨著這波互聯網金融的浪潮,金融領域也出現了不少“新兵”。除了早期的P2P貸款服務平臺,垂直搜索、智能理財、眾籌平臺等互聯網金融形態也紛紛涌現,并逐漸開始得到監管部門和資本市場的認可。
金融“新貴”現身

這一年,一向“門禁森嚴”的金融業出現了眾多“攪局者”。依托云計算、社交網絡、搜索引擎等信息科技,憑借用戶、渠道、流量等獨特優勢,互聯網企業探索出一套不同于傳統金融機構的業務模式,并逐漸搭建起了自己的金融版圖。
2013年,阿里金融在成功涉足小貸、擔保等類金融業務后,逐漸把目光轉向了基金、保險、銀行等傳統金融行業。
在成功推出貨幣基金產品—余額寶后,今年10月,阿里巴巴出資11.8億元入股天弘基金,成為其控股股東。與此同時,阿里巴巴參股的互聯網保險平臺—眾安在線也于11月揭牌。
此外,盡管阿里巴巴否認申請銀行牌照,但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阿里金融的眾多業務已經基本具備了銀行的“內核”。余額寶、阿里小貸、支付寶已經間接實現了銀行三大核心業務“存、貸、匯”的功能。
除了直接參股、控股金融業機構,阿里巴巴推出的金融云服務—“聚寶盆”則被視為從技術外圍包抄傳統金融業。
11月27日,阿里巴巴在北京宣布,將以旗下阿里云計算為支撐,結合支付寶等資源,推出面向銀行、基金、保險及證券等金融機構的專業的金融云解決方案,例如計算資源和互聯網運維,以降低網上交易支付的開發和IT成本。
除了阿里巴巴外,另外兩大互聯網巨頭騰訊、百度,門戶網站新浪、,電商平臺京東、蘇寧當然也不甘落后,陸續公布和推出了與互聯網金融相關的規劃和業務。
擁有龐大用戶群體的騰訊不僅成為銀行、基金、券商、保險等金融機構爭相合作的對象,與此同時,騰訊自己也已開始涉足支付、保險、小貸,甚至民營銀行領域。
而百度方面,除了與金融業機構合作,目前其自身的平臺上已設立了百度錢包、百度金融中心、百度理財等面對個人用戶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此外,百度也在規劃開展面向中小企業的“百度小貸”、面向金融客戶的“金融知心”等。
新浪除了聯合嘉實、南方、易方達三家基金公司聯合推出基金產品外,后期亦不排除涉足保險、信托等其他金融產品代銷業務,并有意聯合券商開展網絡券商經紀業務。
“老牌”機構謀變
互聯網金融的開放平臺、去中心化、數據為王等互聯網思維為新型金融業態的出現創造了更多機會,也給銀行、券商、基金、保險等傳統金融業機構帶來了諸多挑戰。
2013年11月14日,上線僅5個月的余額寶規模突破1000億元,用戶數近3000萬戶,相當于國內全部78只貨幣基金總規模的近20%。而此前名不見經傳的天弘基金也一舉“逆襲”,成功進入基金業第一梯隊。
余額寶的成功不僅引發了基金業的“觸網”熱情,也讓所有金融業機構見識到了互聯網金融蘊藏的巨大潛力。
今年以來,天弘、華夏、南方、易方達、匯添富等基金公司已經與阿里巴巴、騰訊、百度、新浪、京東等互聯網企業,在產品、渠道和股權等層面展開了深度合作。
證券行業方面,今年7月,中信、華創、平安、長城以及國泰君安五家券商便率先向證監會提交了開展互聯網金融業務的申請,以及具體的實施方案。與此同時,不少券商均已單獨設立互聯網金融部門,并開始布局相關業務。
11月6日,由中國平安、阿里巴巴和騰訊等籌資建立的國內首家網絡險企—眾安在線財產保險有限公司揭牌。“三馬”賣保險被不少業內人士視為互聯網保險大幕正式開啟。
而傳統金融業機構中的“老大哥”—銀行亦在積極轉型,一方面在戰略層面布局互聯網金融,如民生銀行參股的民生電商、推出的直銷銀行等;另一方面則利用互聯網革新自身業務。
例如,平安銀行推出了與南方基金聯合打造的“類余額寶”網絡理財工具“平安盈”;民生銀行也準備推出一款將活期儲蓄與民生加銀、匯添富兩家基金公司貨幣基金掛鉤的電子銀行卡。
此外,今年下半年,招行、工行、交行、中信、光大等多家銀行均開通了微信銀行服務平臺。除了提供包括自助查詢、轉賬匯款、預約辦理等銀行服務外,不少銀行還試圖結合微信的特點推出特色服務,例如二維碼支付、“搖一搖”付款等。
金融新勢力涌現
如果說2012年,P2P借貸平臺、垂直搜索、智能理財、眾籌平臺還被視為金融領域的“異類”,那么2013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極速升溫,它們已經得到監管部門和資本市場越來越多的認可。
其中,發展最快的無疑是P2P借貸平臺。盡管與傳統金融業相比,P2P借貸行業的基數規模并不大,但其年增長速度卻超過300%。而根據行業數據分析機構海樹網的推測,該行業交易規模2013年或超千億元。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經有金融垂直搜索平臺融360、智能手機支付解決方案提供商錢方、理財應用APP隨手網、個人記賬理財應用“挖財”、P2P理財平臺有利網、綜合理財交易平臺“銅板街”等新型互聯網金融企業受到風投的青睞,獲得了數千萬美元的融資。
而在監管方面,盡管相關政策未能出臺,但監管部門對P2P借貸平臺等新型互聯網金融業態的態度已明顯從過去的“靜觀其變”轉變為“引導疏通”。
今年7月1日,央行首次在北京舉行了網絡信貸專題座談會,包括央行副行長劉士余在內的多位監管層人士,以及宜信、陸金所、拍拍貸、人人貸、紅嶺創投等9家P2P平臺的代表參加了座談會。
隨后,包括一行三會等相關部門組成的“互聯網金融發展與監管研究小組”還前往上海、深圳等地多次對互聯網金融進行調研。持續的“摸底“被視為P2P陽光化、互聯網金融規范化的一個重要契機。
11月22日,理財產品搜索平臺“91金融超市”對外宣布,已獲得北京市首個金融信息服務牌照。這一牌照由央行、銀監會、北京市工商局、北京市金融工作局等多家政府機構核準頒發。
12月,央行下屬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牽頭,與75家機構共同成立了互聯網金融專業委員會,這被認為是目前中國互聯網金融領域最高水準的行業自律機構。值得注意的是,該專業委員會囊括了10家P2P借貸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