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了嗎?”每次回家,女主角都被外婆殷切問詢,哪怕外婆是躺在病榻上。“為了外婆,我一定要結婚,不能再挑了”,最終女主角穿著婚紗,含淚告訴垂危的外婆“我結婚啦”……日前,國內某知名婚戀網站的這則主題為“因為愛,不等待”廣告,引發微博上的“萬人抵制”。
“惡心公眾,成全自己”,用以形容該廣告,不過分。就形式上看,它頻密重復那句“結婚了嗎”,像網民調侃的:“這分明是臺‘外婆牌聲控復讀機’,要關機須輸入命令‘結婚了’”,聽覺轟炸惹人煩。而究其內容,可歸結為一句:不結婚對不起家人,這更是擊中單身一族因“每逢佳節被逼婚”而郁結的塊壘,遭到炮轟,在情理之中。
“惡心公眾,成全自己”,用以形容該廣告,不過分。就形式上看,它頻密重復那句“結婚了嗎”,像網民調侃的:“這分明是臺‘外婆牌聲控復讀機’,要關機須輸入命令‘結婚了’”,聽覺轟炸惹人煩。而究其內容,可歸結為一句:不結婚對不起家人,這更是擊中單身一族因“每逢佳節被逼婚”而郁結的塊壘,遭到炮轟,在情理之中。

毋庸置疑,婚戀與親情,都溫純美好,能激發公眾共鳴。正因如此,它們都是商業廣告的常用元素。涉事婚戀網站打出這則廣告,用意或許就在于,通過引發輿論共振,來獲得營銷上的成功。從傳播廣度上看,它或已償愿。只不過,就輿論風向而言,它收獲的,多是譴責。
正如有些網民說的:網站制造噱頭自我推銷,無可厚非,但再怎么說,也該慮及公眾觀感。為勸人相親,狠打“親情”牌,將“逼婚”主題植入婆孫親情涵養中,把婚姻目的簡化為“給家人交代”,仿佛“剩著”就是不孝,這何嘗不是種道德綁架?
現實中,“逼婚”正制造出不少家庭的代際拉鋸,甚至親情悲劇。看待該現象時,人們應有起碼的認知理性:“逼婚”終究是“包辦”思維下的過度關心,要知道,個體婚戀自由值得尊重,而不應跟“孝道”之類捆綁在一塊。
可這則廣告,罔顧這常識,宣揚的仍是“父母命,媒妁言”主導下的婚戀觀,是“子不婚則親不待”的倫理裹挾。到頭來,它在熒屏上的“轟炸”,讓不少家長都借機效尤,許多子女在逼婚壓力下喘不過氣來。
而今,網民集體抵制,也算是“用鼠標投票”。對涉事婚戀網站來說,“親”們不給好評,等于聲譽在潰堤。在此情況下,與其坐享“惡名營銷”之利,不如著眼長遠,給公眾一個道歉,也引以為鑒,對失落的口碑好歹是種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