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年,一些互聯網理財產品的收益降了下來。立刻就有唱衰者出來表示,這次降下去容易,升上來恐怕就難了。但即便是這樣的“低”收益(6%左右),也比銀行定期存款的收益要高得多。因此,互聯網理財的“樂園”性質并沒有消失,“窮人”們依舊有這個“游戲場所”。
購買理財產品沒有門檻,有個幾千一萬就能放進去掙收益,隨時取用,這都成為那些略有閑錢但經濟狀況脆弱的人們一個不錯的選擇。相比之下,銀行的投資理財產品就顯得“高大上”得多,有5萬做門檻的,也有10萬、50萬乃至100萬或者更高的。門檻越高,收益越高,越富裕的人,越能玩“錢生錢”的游戲。如果幾百萬放在里面,每月就可以獲得數萬元的收益,比得上上班族一年的收入了。擁有資金,使得一些人可以不再付出辛苦的勞動。也正因為如此,一些擁有多套住房的人,正開始賣掉一部分房屋,把錢投到理財產品中去。用100萬元的房子去收租金,顯然不如拿100萬現金去投資套利來得合算。

但風險依舊存在著,而且似乎越來越大。購買理財產品時“不保本”的提醒預示著,這樣的好日子并非一成不變,像股市一樣賠本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只不過暫時沒有到來。互聯網金融看上去繁花似錦,更多的人得以樂在其中,但也存在著這樣的風險——“寶”們越來越多,擔保卻不完全一樣,承擔的風險也不盡相同。品種的增加意味著陷阱的增加,投資者們不可能一項一項去分辨清楚,只能從許諾的收益高低決定取舍。一旦出現風險,對于很多不太富裕的人來說,就是失去全部。
操作上的失誤造成損失,也是可能的。電腦終端和手機終端,都要依賴網絡,有時候,莫名其妙的網絡失速,或者某些按鍵失靈,就有可能造成操作失誤,嘩啦一下,前功盡棄。網絡金融,對硬件的要求也更高,一個千元的手機,很難進行暢快的金融生活,可如果買高檔的智能手機,付出的成本,也許足以消耗掉理財的收益。
最要命的是安全。如果進行銀行的網銀操作,可能需要輸入多種密碼,有的操作還需要授權、使用U盾,相對來說,安全系數要高一些。而現在正在蔓延的互聯網金融卻不需要這么復雜的程序,幾個密碼就足以搞定,這些一旦被攻破,就意味著損失。更讓人失魂落魄的是,一旦手機丟失,不僅是丟手機,還可能是丟了錢,因為許多手機支付軟件在上面,要是盜竊者或撿到手機的人找到密碼,啟動轉賬消費程序,又該怎么辦?
對一個手中略有積蓄,或者只在某個階段會有余錢的普通中國人來說,金融真是個糟糕的概念。股市、基金低迷讓人望而卻步,房產受到購買限制,而理財又危機四伏。互聯網金融正吸引更多的“窮人”來玩金融“游戲”,可玩著玩著就會發現,其中的主角還是那些大錢串子,“散戶”們依舊是配角,而且無法敏銳到及時解套脫逃。如何讓自己手里的錢保值,對不那么富裕、財務不那么自由的人來說,依舊無解。這么看來,互聯網金融還真可能是個短暫的樂子,潛在風險不小,要玩的話,舒服一陣算一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