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P2P、眾籌模式的風生水起,到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聯網企業與金融業的主動融合發展,互聯網金融正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這對傳統金融監管理念發起了新的挑戰。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2月14日表示,證監會將與有關部門互相配合,抓緊研究制定互聯網金融的相關規定,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對此,筆者認為,持續火爆的互聯網金融背后隱藏的風險已開始顯現,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政策必須盡快補位。
有別于傳統金融,互聯網金融的興起是基于互聯網平臺對客戶需求的敏銳捕捉,它跳出了傳統金融比較固化的服務方式,具備靈活配置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能力,因此其發展速度也超出了業內的預期。如今,互聯網金融已成為傳統金融業不得不重視的領域,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互聯網帶來的信息化革命正在促進互聯網行業與金融業的跨界發展、跨界融合,催促金融業尋求提升行業生產力、突破傳統發展瓶頸的創新路徑。
然而,不容忽視的是,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跨越式發展,也使得當前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難度陡增。而現有的金融監管體系尚無法完全覆蓋,存在一定的監管缺位,如果沒有適當的監管體系,操作風險和法律風險很難控制。金融業的歷史證明了一個真理,任何沒有風險管理的金融都是偽金融。沒有風險管理、沒有監管的金融業,無論是互聯網金融,還是民間借貸,絕對是災難。
可以看到,目前,互聯網金融在發展過程中已存在一些問題和風險,必須加以規范和引導。雖然互聯網金融的本質還是金融,應遵守現行金融監管的基本規則,但是,互聯網金融也具有一些不同于傳統金融的特點,需要作出有針對性的監管安排。
在此前召開的2014中國互聯網金融高層論壇暨第七屆中國電子金融年會上,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劉新華就曾表示,“我們建議有關部門盡快研究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問題,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明確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體制和職責分工,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和監管制度。”
據了解,去年8月至10月,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公安部、工信部、財政部和國務院法制辦等多個部門赴上海、杭州、深圳等地的大型互聯網金融企業實地考察。今年1月16日,中國互聯網協會互聯網金融工作委員會宣布成立。而近日又有消息稱,央行正牽頭相關政府部門研究制定監管規章,力圖遏制互聯網金融業新一代投資產品的潛在風險。
目前,互聯網金融背后隱藏的風險已開始顯現,因此,必須盡快明確相應的監管部門和監管職責,減少行業魚龍混雜的狀態。監管部門不僅要參照傳統監管標準實施一般性風險監管,還需根據互聯網金融業務模式與特點,加強網絡技術與安全的監管,確保交易過程安全、網絡業務數據可靠。從各國互聯網金融監管制度的制定情況來看,主要是強調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注重個人信息及隱私保護,并對安全技術提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