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等OTT業務的流行率先沖擊的是運營商的短信業務,同時占據了一定的流量,運營商曾經試圖聯合壓制OTT業務的發展,但是數量體積的瞬間膨脹已經成為運營商根本無法抗衡的用戶體量,這時候簡單粗暴的壓制已經失去了意義,也失去了民心。因此順應改變,迎合市場需求和直面競爭才是正道。目前,我們看到中移動開始推出融合通信,全面改進原有的短信業務,徹底擁抱OTT業務,參與市場競爭,不得不說,這也是中移動找到了移動互聯網發展的脈絡,真正踏準了節拍。
中移動的融合通信直面的競爭對手就是以微信為代表的OTT業務。中移動決定將傳統的短信、語音業務升級成類似微信的融合通信,把手機中原有的“通話”、“消息”、“聯系人”,升級為新通話、新消息、新聯系。這樣,用戶不需要單獨安裝其他應用,就可以直接像WhatsApp、微信等一樣發送文字、圖片、位置等通信功能。雖然還無法判斷用戶是不是會轉移應用習慣,但中移動的改變從基礎做起,對于OTT業務而言,的確存在著一定的競爭壓力和發展滯漲期。
如果說聯通聯合騰訊推出微信沃卡,電信聯合網易推出易信是運營商的一次反擊的話,那么這次中移動的改制,是一次全面的迎合和面對挑戰的應變策略。目前,中移動的用戶數是7.5億,而微信的用戶也不遑多讓,因此這兩個數量級之間的競爭將直接影響市場的走向。此外,聯通和電信也有2.7億和1.8億的移動用戶數。雖然OTT直接影響的是移動運營商的短信營收,但真正的目的還不僅僅如此,如果單純地看短信業務的沒落,其實對運營商來說在一定程度內還是可以接受的。但是OTT業務帶來的一種全新的移動互聯網發展和應用模式的改變將直接可能是運營商淪為管道,這是移動運營商最大的擔憂,因此調整策略,進行激進型應對才是關鍵,這也是中移動推出融合通信的目的所在。
從短信業務開始轉向于加速流量經營轉型,是移動運營商的一個新發展策略。我們看到中移動這次是從終端下手,把服務直接與手機的基本功能融合,把over the top的業務變成基礎通信業務,從而對OTT釜底抽薪。但是目前市場上微信,包括米聊、易信、來往等等應用產品都和中移動目前的應用功能類似,中移動的運營能力將決定用戶的選擇是什么。
還有一點重要的信息是,當中移動開始以數據流量經營為調整目標的時候,OTT恰恰也是為運營商能夠提供大量流量的應用,這本身和中移動嘗到的流量經營也是吻合的,那么中移動的競爭是不是也在重合?如果以微信等為首的OTT業務可以給運營商帶來龐大的流量收入,那么何樂而不為呢?這或許對于運營商來說是需要仔細衡量和思考的地方。
當然,移動擁有本質的通信根本,而微信等OTT業務還是一個熟人文化,還需要雙方接納才可以交流,這就設置了一個門檻。但是移動融合通信是沒有這種門檻的,如果移動的融合通信體驗度更好的話,對于OTT業務來說有一定的沖擊也是必然。當然OTT業務更多的是在本身的人群流量之后的其他增值業務和應用,比如微信的移動支付、理財、打車、美食等等,是另一種產業鏈的拓展,這和中移動的融合通信是不同的,他們牽涉到的應用更加寬泛一些,而這些也是移動曾經試圖染指的,但事實證明并沒有經營好,這也給更多的細分市場以機會,也促成了OTT應用的逐漸普及。因此,中移動的調整對于OTT業務的發展或許并不是致命的沖突,雙方是可以相輔相成地發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著合作的機會。
當然,中移動無疑還是希望能夠掌控更多的用戶基礎,并以此帶來更直接的用戶鎖定。據悉,“新通號”將基于未來VoLTE(4G時代的語音通話技術)的優勢,為用戶提供更新更好的通話體驗,比如有高清音視頻通話,還可以在通話過程中進行文字、圖片等其他內容的分享,以及一鍵發起多方通話等;“新消息”則是在手機中提供融合的消息界面,直接在手機的消息界面通過數據流量發送文字、圖片、位置等內容;“新聯系”則是運營商直接為用戶提供更便捷的聯系人管理,包括群組、個人名片、網絡地址本等功能。
據悉,目前已有三星、索尼、華為、酷派和青橙等5家手機終端廠商能夠支持“融合通信”服務。不過,隨著虛擬運營商的出現,方興東有一種說法是:未來中國的通訊產業或將分成兩大分支:運營商做批發,向各個企業提供大流量,虛擬運營商做零售,將流量服務到個體身上。運營商專心做云計算、流量管道等基礎設施的管理與建設,而虛擬運營商則來解決用戶體驗需求。對此筆者也比較贊同。不過運營能力的不同,或許也會相互滲透,進而帶來更多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