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亚洲在线小视频_国产成人在线电影_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IT互聯網 » 比特幣并不需要實際“領袖”

比特幣并不需要實際“領袖”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4-03-10 10:16  瀏覽次數:34
  3月9日,這幾天美國各大科技媒體瘋狂追逐的焦點人物不是企業高管也不是創業明星,而是一位原名“中本聰”的64歲日本裔美國男子——《新聞周刊》(Newsweek)在一篇報道中指出他就是“比特幣之父”,一下子打亂了這位退休工程師在南加州的平靜生活。現在,這件事已經成了雙方各執一詞的“羅生門”,但是在比特幣圈內人士們看來,這個圈子其實根本不需要一個實實在在的領導者。
 
  事件大體脈絡和重要進展
 
  3月6日清晨(此處及下文均為美國時間),《新聞周刊》網站發表了一篇題為《比特幣背后的面孔》(The Face Behind Bitcoin)的4500字長文,聲稱已經將“比特幣之父”的真實身份鎖定為生活在加州坦普爾市的退休工程師多利安?普倫蒂斯?聰?中本(Dorian Prentice Satoshi Nakamoto)。由于文章曝光了中本先生住宅和汽車的照片,很多網民怒斥這是對隱私權的粗暴侵犯。(相關鏈接:http://3g.k.sohu.com/t/n16763879)
 
  3月6日下午,中本先生在《新聞周刊》刊出報道后首次走出家門,在眾多記者的蜂擁尾隨下與美聯社的一名記者驅車去了一家壽司店就餐,然后前往美聯社洛杉磯辦公室接受了兩個小時的獨家專訪。
 
  3月6日晚上,美聯社發表文章披露了對中本先生的專訪內容——中本先生聲稱他與比特幣沒有任何關系,還表示他在三周前才從兒子那里第一次聽說比特幣。(相關鏈接:http://3g.k.sohu.com/t/n16774078)
 
  3月7日凌晨,最早提出比特幣設想、已經沉寂數年的“中本聰”再次現身網絡論壇,在“P2P基金會”的網站上發表了一條評論:“我不是多利安?中本。”
 
  3月7日中午,《新聞周刊》發文力挺《比特幣背后的面孔》一文的作者莉亞?麥克格拉斯?古德曼(Leah McGrath Goodman),聲稱古德曼的調查過程符合《新聞周刊》80多年來的職業道德標準。
 
  3月7日晚上,一些比特幣愛好者由于同情中本先生遭遇的困擾,發起了對他的捐款,目前已近募集到了超過36個比特幣(價值超過2萬美元)。
 
  雙方各執一詞的“羅生門”
 
  在《新聞周刊》的報道中,中本先生對古德曼的唯一正面答復是:“我已經不參與那件事了,也不能談論它。那件事現在換成了其他人負責,已經跟我沒有任何聯系了。”這幾句話似乎是欲蓋彌彰,引起了眾多媒體的極大關注,并且得到了當時在場的兩名警察的確認。
 
  但是中本先生在接受美聯社采訪時進行了澄清:他當時以為古德曼要詢問他退休前從事過的軍方機密項目,想說的意思是“我已經不再參與工程技術了”。
 
  對于中本先生的否認,古德曼卻告訴《福布斯》:在與中本先生面對面交談之前兩小時,她曾經寫了一封表示想和他聊一聊比特幣的信,然后把這封信和她的名片以及一張比特幣儲值卡一起塞進了中本先生家的門縫里,所以中本先生不大可能誤解她的意圖。古德曼認為,中本先生事實上就是對她承認自己參與過比特幣。
 
  這件事似乎已經演變為雙方各執一詞的“羅生門”,而眾多技術人士還針對古德曼提出的“拼寫習慣相似”、“經常使用陳舊的代碼和術語”等判斷依據提出了質疑。就連知名風投資本家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也在Twitter上發文稱,“磁盤空間”和“摩爾定律”等老術語如今在他的辦公室里“可能每天都會被提到20次”。
 
  頭發蓬亂、衣著樸素、住普通房子開普通汽車、從十幾歲時就酷愛收藏火車模型——中本先生看上去就是一個標準的“老年技術宅”,他到底是不是傳說中坐擁價值4億美元虛擬資產的“比特幣之父”?大家也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斷。
 
  圈內人:不需要實際“領袖”
 
  一個自稱“中本聰”的人在2008年11月提出了比特幣的概念,這些年媒體都想挖出此人的真實身份,不過充其量也只是做出了很多沒能得到證實的猜測。
 
  中本聰在2010年12月突然從網絡世界銷聲匿跡,但是3月7日又現身聲稱“我不是多利安?中本。”然而,比特幣開發者Jonathan Waller卻告訴美國CNBC電視臺,他認為P2P Foundation網站上的最新評論是網站管理員炮制的,目的是降低人們對中本先生的關注。
 
  非營利性組織比特幣基金會(Bitcoin Foundation)成員Jeff Garzik則在一篇博客文章中寫道:“中本聰的身份也許最終會大白于天下,也許永遠是個迷……大家對中本聰的身份感到好奇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在透露信息時請負責任地三思而后行,請考慮到信息泄露可能造成的危險。”
 
  沒錯,不管真實的“中本聰”是某個人還是某群人,他/她/他們縱使坐擁4億美元虛擬資產也注定只能“錦衣夜行”,因為任何交易都有可能讓暴露真實身份。這樣一來,相關人士不但容易成為犯罪分子的作案目標,還有可能成為司法機構和金融監管機構的訴訟對象。
 
  但是,《連線》雜志網站卻指出,比特幣圈內人士們之所以眾口一詞地反對《新聞周刊》、否認中本先生是“比特幣之父”的背后,存在這樣一個事實:他們并不需要一位實際的“領袖”。
 
  比特幣從誕生之日起就是一個沒有領導者的自發性項目——比特幣的虛擬交易的總賬并非存放在某個地方,而是存在于整個網絡之中;比特幣體系的存在完全基于一種共識,雖然比特幣基金會的開發主管Gavin Andresen或許是最接近比特幣“領袖”地位的人,但是比特幣“挖礦者”者們如果不喜歡他們開發的軟件也可以選擇不安裝。
 
  律師事務所Perkins Coie的合伙人Jean-Jacques Cabou認為:“它(比特幣)是P2P的,是開關的,是由共識驅動的。任何領導或監控者的存在都違背了比特幣的本質屬性。”
 
  在比特幣的世界里,你不能相信任何人,只能相信代碼。比特幣交易所Mt. Gox上周被盜價值4億多美元比特幣的那場災難,是因為人們盲目相信了那家公司,但是比特幣本身的網絡體系并未受到任何傷害。
 
  兩年前,一位網名“Myrtlewood”(番櫻桃木)的比特幣愛好者寫道:“我希望我們永遠找不出中本聰是誰。人都有弱點,但思想卻是刀槍不入的。”這句話或許也代表了很多比特幣圈內人士的想法。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贊助商鏈接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