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亞馬遜,這是馬云為阿里提出來的模型。這大大提高了阿里集團赴美上市的估值空間。目前這還只是馬云的期望,馬云需要說服資本市場接受模型。
谷歌+亞馬遜,這是馬云為阿里提出來的模型。這大大提高了阿里集團赴美上市的估值空間。3月19日,谷歌市值約為4071億美元 ,亞馬遜市值約為1740億美元,兩家公司的市場合計5811億美元。
目前這還只是馬云的期望,馬云需要說服資本市場接受模型。
3月18日,阿里巴巴技術論壇在北大舉行,這是阿里巴巴技術論壇首次在國內舉行,此前已經在斯坦福、華盛頓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舉行。當晚馬云對包括筆者在內的媒體說:阿里集團是一家技術公司,而不是一家電子商務公司,能與之比擬的,唯有谷歌與亞馬遜。
2008年,阿里巴巴(B2B)在香港上市后不久,阿里集團開始考慮公司轉型升級。當年10月,公司召開了一次集團戰略會議,當時公司確立了兩點,第一點是阿里集團不是家電商公司,而是一家數據公司;第二點是計算能力將變成未來社會的基礎設施,跟歷史上的公路、鐵路、電力一樣。
在這一共識之上,阿里巴巴確定了公司的未來方向:做一家技術驅動的公司,而不是商務驅動的公司。產品與服務發展方向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云計算(包括公有云與私有云);二是大數據,以數據為平臺建設生態圈。
這對于阿里集團是一個強大的挑戰。對于TAB這三家公司,業內有一共識,即騰訊擅長于產品,比如QQ軟件,百度擅長于技術,最典型的就是搜索技術,阿里則擅長商業。阿里集團第一桶金來自于B2B業務,成功的支撐遍布全國分公司,這些分公司的主要職能是營銷。
做一家技術驅動的公司,對于阿里集團來說是一次巨大的挑戰:這相當于一次基因再造的行動,在商業基因主導的肌體中里再造技術基因。
歷時五年,馬云覺得阿里集團成功完成了基因再造的工程。馬云最引為自豪的就是阿里集團的服務規模達到5K的“飛天”集群:世界上第一個對外提供5K云計算服務能力的公司,涵蓋阿里云梯1和云梯2。
阿里集團CTO王堅說:5000臺服務器放在一起同時運行多個業務(包括單個業務),像一臺機器一樣,在全球能夠實現這一點的,只有2.5個公司。王堅所說的2.5個公司一家是阿里在集團,一家是谷歌,亞馬遜算半個。而中國的騰訊、百度均無這樣的能力。
亞馬遜之所以只能算半個,原因是亞馬遜有提供云計算服務方面的能力,但沒有5000臺服務器放在一起同時運行多個業務,像一臺機器的能力。
馬云說,因為我不懂技術,所以阿里的技術做得更好。馬云的邏輯是:云計算、大數據是個超越經驗的創新,懂技術則受過去的經驗的束縛,認為超越經驗的大數據,云計算做不了,比如5000臺服務器連接。
馬云說:百度的李彥宏,騰訊的馬化騰都懂技術,自己不懂技術,這是阿里集團在云計算、大數據方面做得比百度、騰訊都要好的原因。
另一個重要的變革則是阿里集團IT系統“去IOE”化。王堅說,阿里集團在去年已經完全實現了“去IOE化”。阿里集團所有業務都包括B2B、B2C、C2C、小微金融、菜鳥網絡等都基于“去IOE化”架構下完成。
所謂去“IOE化”,即公司的IT設施中沒有IBM小型機,Oracle的數據庫,EMC存儲為代表的傳統IT軟件、硬件產品,全部由PC基于Hadoop底層架構進行架構。馬云認為這是全世界所有商業公司都沒有完成的創舉。
淘寶2012年1萬億,2013年1.7萬億,單一平臺交易額超過包括亞馬遜、易貝在內的所有美國電商公司的交易額;天貓去年完成交易額4000億元;2013年,中國B2B市場實現交易7.1萬億,阿里巴巴占整個市場的比例超過46%,所有這些交易基于阿里集團的“云計算+大數據平臺”完成。
阿里集團的標簽是“電子商務公司”。強調阿里集團的技術基因,正在籌謀赴美上市的阿里集團向資本市場講了一個新故事:阿里集團不是一家電子商務公司,而是一家由云計算與大數據兩大核心競爭力驅動的技術公司。
馬云說因為自己不懂技術,單單從市場需求的角度出發,才可以讓技術超越技術,讓技術有生命力,為大數據注入靈魂,這是阿里集團在云計算,大數據領域超越百度、騰訊的原因,也是顛覆IOE(IBM+Oracle+EMC)為代表的傳統IT技術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