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有一篇分析中國互聯網金融為何火熱的文章很有意思,作者思考的是為什么P2P、眾籌、第三方支付等互聯網金融形態都是先在西方開始出現,但是后來規模都沒有做大,反而中國互聯網金融現在如日中天呢?作者在文章中給出的兩個答案:第一個是金融供給不足,第二個是金融管制給互聯網金融留下了空間。
事實上,最近看到不少學者都有這樣的看法,比如說清華大學金融學院院長吳曉靈在接受央視財經頻道專訪時就認為,不存在互聯網金融,所謂的互聯網金融出現源于傳統金融覆蓋不完全。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先生在2014年的博鰲亞洲論壇上回答記者提問時也認為余額寶的成功是鉆了監管政策的空子。
諸多學界有影響力的人士發出如上論斷讓人感到非常驚訝,畢竟余額寶從成立到現在也快一周年了,互聯網金融作為國內經濟和科技領域議題中心時間也不短了,沒想到學術界依然對互聯網金融有如此大的誤解,認為互聯網金融是鉆監管空子的產物,是投機取巧的產物。
站在他們的角度,我理解上述觀念是如何產生的,但我并不認同這些說法,事實上這些說法的背后表現的是傳統金融老貴族對互聯網新貴崛起的復雜情緒,認為互聯網金融是暴發戶,認為其崛起是不光彩的監管套利,這套邏輯的最終結論把自己的失利歸咎于對方不守規矩。
天吶,這與“不是國軍無能,只是共軍太狡猾”的言論何等類似!
這種言論最可怕的地方在于自我麻醉,在“假如我們也能.....,我們也能成功”的幻想和自我假設中,傳統金融將慢慢失去了改革的動力,當沉湎在自怨自艾和自高自大中的時候,傳統金融的支持者們忘記了總結自己的失敗和對方成功的原因,于是不得不迎來了持續的失敗。
平等的機會與不平等的思維
如果非要講中國互聯網金融的成功緣由,我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講。
第一個是客觀存在的市場機會,如同上述學者們講的,大眾金融需求得不到滿足給互聯網金融的崛起留下了空間,但是,我們需要指出的是這個空間對傳統互聯網金融或者互聯網金融來講,機會都是對等的,沒有規定說只有互聯網金融才能進入。在平等的條件下,對方比自己先意識到機會,先抓住機會,應該反思的是自己,如果這樣也能哭訴不公平才是真的不公平。
第二個是主觀的行動力,市場存在哪里是客觀的,但能否發現這個市場,能否成功抓住這個市場卻是非常主觀的。互聯網金融市場一直存在那里,之前傳統的金融機構也采取了開設網上銀行、開發電子交易系統等等,但本質還是以線下網點為核心網絡的那一套做法,思想不夠開放,步子不夠大,對用用戶不夠了解,對用戶的需求不夠敏感。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用自己的做法在金融行業進行嘗試,抓住了用戶的痛點。
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進入在平等的市場機會面前落敗,主要原因還是思維的不平等。很多人在解釋傳統金融機構在互聯網進入面前的遲緩時,常常把監管作為借口,其實無論是傳統還是互聯網領域,金融行業講風險講合規都沒錯,但當僵化到了手段成為了目的的時候,考量必然失衡,用戶的需求就會退步為次一位考量要素。這種僵化思維自我設限導致的落后也怪不得別人,需要自我追問自我檢討。
解析互聯網思維背后的全網競爭和以公司為中心
“用戶要什么就給什么”這是很多傳統行業人士對互聯網成功的常用解釋,但他們對互聯網金融思考往往也就此打住,更深層的東西被忽視了:為什么互聯網金融能找到用戶的需求而自己不能?為什么互聯網金融能解決用戶的需求而自己不能?為什么同樣能解決用戶需求互聯網金融更受歡迎?
這些看來難以回答的問題答案有兩個,第一個答案是互聯網的全網的競爭氛圍帶來的結果。互聯網讓所有的競爭者都被放在同一層面,電波每秒30萬公里的傳播速度,使得用戶距全球任何一家互聯網公司距離不會超過一秒,這也意味著用戶可以毫不費力的轉換服務提供者,所以微小的差距在互聯網上會被無數倍放大,結果帶來用戶人數的巨大差異。全網競爭的狀態要求互聯網公司在思維方法上講的是想的更多一點,力求做到極致,因為自己如果不做,馬上就有別人來做,失敗轉瞬即至。
第二個答案是以公司為中心思維方式帶來的結果,“用戶要什么就給什么”很多人簡單的理解為“以用戶為中心”,其實不然,細究互聯網金融的成功企業,就會發現其本質是“以公司為中心”。
為什么要以公司為中心?
通常來說用戶的需求很多而且很模糊,用戶不一定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因此往往從用戶的角度出來不一定能為創新指出具體方向。互聯網公司的跨界之初,不是為了單純進軍一個不熟悉的新領域為用戶做慈善,是為了結合自身已有業務,推動用戶增長,取得與用戶共贏。
以余額寶出現之前為例,雖然銀行活期存款利率很低,但全球范圍內皆如此,用戶似乎已經習以為常,高收益的P2P已經出現然而用戶數量也不是很多。在那個時候似乎對用戶而言最佳的解決方案是銀行提高存款利率,但是這個解決方案是很難直接實現的。
以公司為中心意味著創新可以以現有業務和產品為支撐點,如果從金融的角度來看余額寶絕對是一個異想天開的大創新,但如果從阿里的角度來看,這個創新其實并沒有看上去的那么大,它的出發點是阿里已經有的支付寶和電商業務,吸引用戶沉淀資金,提升支付寶對用戶的黏著力,同時促進電商業務。
用戶體驗不可逆,學習才是硬道理
公正的講陳志武教授們的話其實也有部分道理,長期以來的金融壓抑和面向普羅大眾的服務缺失確實為互聯網金融留下了空間,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但問題的關鍵在于上述言論犯了兩個錯誤,第一個錯誤是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和崛起原因表述過于片面,給受眾傳遞了不完整的信息。第二個錯誤時言論缺少建設性,可以說是純屬消極的抱怨論調,這些言論既貶低了互聯網金融取得的成就,打壓了互聯網從業者的信心,同時也沒有為傳統金融指出任何方向,提出任何有益的建議。
互聯網和科幻小說《三體》中的“二向箔”武器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互聯網的厲害之處在于,它們不僅改變本身,而且改變的是所處的環境,使得舊傳統產業形態不得不同步改變,否則在改變后的環境里難以生存。金融業和零售業、旅游業、新聞出版業同屬于傳統經濟,這些產業思維和互聯網處於不同維度,所以傳統金融業沒有理由在互聯網金融的進攻面前依然保持優勢地位。
抱怨或者告狀都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因為用戶體驗是不可逆的,用戶一旦受到了更好的服務,便再難忍受較差的服務。在這個時候傳統金融機構們最應該做的是快速學習甚至“模仿”互聯網金融的優點,即便不能領先也不至于讓自己落后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