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屏,算不上是什么新鮮概念,但作為被業內寄予厚望的產業形態一直不溫不火。尤其是在國內,即便有蘋果和小米這樣品牌效應超強的明星廠商力推,整體生態環境也談不上步入正軌。
硬件終端品牌碎片化,形成的“孤島效應”是一方面,即便業內已經出現DLNA、Miracast這樣相對開放的標準解決方案。雖能暫時保證體驗的相對完整和一致性,但同時也拉高了產業整體普及的門檻——能夠一口氣購買全套蘋果裝備的用戶群,畢竟是小眾。開放度略高的操作系統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所以小米最近正在想辦法將他們的生態核心——MIUI 、App化。

更低的門檻出現在應用層(在所有終端上裝同一個App,比在所有終端上裝同一個操作系統簡單多了),但這也是多屏概念最“噱頭化”的地帶——好像你在PC上有個客戶端,再依樣畫葫蘆地把App分發到手機、平板甚至電視上,就完成了“多屏互動”。其實這只是多屏,不是多屏互動(跨屏),兩者區別是有沒有“互動”。
微信貌似是個反例,幾乎不涉足手機之外的其他平臺(PC網頁版的功能被大幅閹割),但不影響它成為最炙手可熱的互聯網應用。引用這個例子不是要懷疑“多屏互動”的價值,而是強調它的使用場景不應被過分高估,不是所有的應用都適用這個“噱頭”的。
因為沉浸,所以跨屏
產業興盛由市場需求牽引,所以多屏的應用場景也應該是順勢而為,從用戶行為中去發掘。
Google發布的The New Multi-screen World報告中,將多屏的用戶行為分為兩大類:交替使用和同時使用。其中90%的交替使用行為是為了完成同一個任務,78%的同時使用行為是為了同時做兩件不相關的事情。如果從“互動”的視角來看,“交替使用”應該是跨屏的主要行為類別。
交替使用場景中,全網絡終端滲透率排名TOP級的用戶行為是網頁瀏覽(81%)、社交網絡(72%)、網絡購物(67%)、搜索(63%)、理財(46%)、旅行規劃(43%)和視頻(43%)。如下圖,其中多數行為的起始點都是在手機上,然后以一定的衰減比例下沉到其他終端上。
由此可以得出三個結論:
1)跨屏更多是出現在需要相對長時間的、沉浸式體驗的用戶行為中;
2)跨屏的主體一定不是客戶端和App,而是內容,以一定先后順序同步轉移到不同設備終端上,完成最終的互動;
3)這種互動的核心是手機。
最該主攻“跨屏”的是瀏覽器產品
根據以上報告,能夠篩選掉一批沒必要跨屏(注意不是多屏)的應用,主要集中在非沉浸式的工具類APP。因為跨屏的核心是賬號體系和云端的數據同步,很難想象一個鬧鐘、天氣類應用還需要去建立這些東西。
但上段中列舉的幾種沉浸式行為所對應的APP,就有必要去做相應的拓展;如果再結合中國互聯網用戶的典型偏好,手游也應該算在其中。
然而這并不太容易。本身移動互聯網的繁榮,很大程度上仰仗的就是“一鍵到達式”的扁平獲取方式,但多屏的興起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這一點——再怎么扁平,一旦要進行全平臺覆蓋的動作,對用戶來說仍然是門檻極高的:你的智能手機下載4個常用的Apps,現在要跨屏,至少得做到4×4=16才能完全覆蓋。但用戶本質上想要同步的是內容,而不是數目龐大的應用本身。
所以問題回歸到“如何用最少的盤子覆蓋最多的內容?” 有別于硬件和操作系統的輕量級平臺型應用(也可以說是超級App)就是答案。而作為互聯網有史以來最具內容承載力度的應用,瀏覽器的價值很自然就會看漲了。
自從《連線》那篇著名的文章(連線曾發表文章《瀏覽器已死》)出現后,瀏覽器一直處于爭議當中——雖然各種數據報告顯示,瀏覽器作為基礎級應用,仍然抱有巨大的用戶使用慣性。但從感官上,瀏覽器遭遇其他垂直內容App的分流挑戰也是事實。
不過,一旦跨屏的行業趨勢成型,高開放度、高使用頻度的產品特性將使瀏覽器囊括大量的線上使用場景,以跨平臺的整體矩陣重新成為信息流之王。上文中出現過的所有高頻跨屏行為的內容,都能很自然地嵌入到瀏覽器中(滲透率最高的網頁瀏覽更是老本行),比如在手機看了一半的視頻和網頁,回家完全可以在PC甚至電視上繼續進行。
因此瀏覽器就是最該在多屏互動時代中有所作為的應用,整體上控制信息流的分發,因為這是他們需要全力守住的線上制高點。近兩年,Google對Chrome瀏覽器跨屏特性的極力強化,絕不是一時興起的。
單從使用頻度看,唯一比瀏覽器使用更高頻的應用是即時通訊。例如,擁有3億+活躍用戶的微信。但就線上內容的跨屏來說,它與瀏覽器并不是競爭關系,因為即時通訊控制的是人流,產生的唯一沉浸式內容就是聊天記錄,設備間交替使用、互動的意義并不算太大。因此,微信從沒有深入涉足手機之外的平臺,除了眾所周知的與騰訊QQ的內部博弈之外,是否需要極力強化線上跨屏也是重要原因——微信現在更多的互動行為生成在線下,例如微信支付購物和控制電器,利用人流撬開物流才是他們的焦點。
瀏覽器的信息流跨屏思路與這完全不同,但在未來,O2O也可能是他們要去全力進攻突破的點。
國內瀏覽器市場:兩種玩家
以瀏覽器作為多屏互動的典型應用,這個場內有兩種玩家。
第一種的代表,是最近剛發布了TV和PC瀏覽器的UC。UC希望以此作為基礎業務向其他平臺擴張。這樣做的優點是,跨屏本身就是衍生于移動互聯網的產業形態。按照Google數據報告,多屏互動的核心設備就是手機,因此推導產品思維到PC、TV等其他平臺時,移動基因就能讓UC這樣的企業快速定位用戶在跨屏過程中的行為模式和需求。
簡單說,就是UC在用“移動互聯網思維做PC和TV瀏覽器”,例如,UC瀏覽器PC版中的預讀、云加速、同步、分頁瀏覽等功能,就是典型的移動功能。
但一個明顯的挑戰是:作為一家此前血統純正的移動互聯網企業,面對渠道屬性完全不同的終端平臺,尤其是強手如林的PC平臺,UC如何突出重圍,復制移動端上的成功?
第二種玩家的路徑則正好相反,原本是PC上的強勢瀏覽器,現在則要力推移動端完成跨屏布局,例如最近連續發布瀏覽器新品的360。周鴻祎一度懷疑對手機瀏覽器的投入是否妥當,但目前從360瀏覽器各大平臺線的聲勢來看,他已經沒有這個糾結了。360的優勢在于渠道,安全衛士與手機助手的雙重強勢足以讓他們的瀏覽器在移動端獲得不錯的增量。當然,短時間內要撼動目前市場的TOP級玩家還比較困難。
此外,PC互聯網產品延伸到移動的鴻溝,已經被無數次證明是非常深的。從跨屏產品的設計角度講,對于360來說也是一大考驗。
其他瀏覽器市場上的重要玩家,也基本都是巨頭級別的,例如騰訊+搜狗、百度等。很顯然,不管他們此前對于瀏覽器的價值是否認可,只從近一年來說,所有叫得出名號的綜合型互聯網企業都已經投入了重兵,即使短期內這個市場的格局很難會有大改變。
他們當然不是在沒事燒錢玩,只是多屏互動的前景誘惑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