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保險的下一站一定是移動保險。”這是一位保險電商人士對互聯網保險未來的判斷。而朋友圈則成為各家保險公司搶占的“新高地”。
2月28日正式上線的“求關愛”在短短2個月內成為朋友圈里創新保險產品的“鼻祖”,雖然在影響力方面多有質疑,但保障型產品社交化的聲勢算是做出來了。
而接棒“求關愛”的產品最近則不斷涌現,陽光保險一款“愛升級”以及還未正式上線的“愛心連連看”產品在朋友圈也聲勢漸起。
“眾籌”保險?
從“求關愛”和“愛升級”的出生開始追溯,最大的不同是帶的“帽子”不同。
一邊是“求關愛”對自己類似眾籌保險的堅決反對,一邊則是“愛升級”立場堅定地“綁定”眾籌保險。
先來看看“求關愛”和“愛升級”都是什么。
“求關愛”是泰康保險一款名為“微互助”的保險產品,支付1元加上朋友的愛心,建立最高10萬元的防癌保障。而陽光保險“愛升級”則是由少兒重疾保險入手,100元可以給寶寶購買5萬/年的重大疾病保障,保險期間1年,之后還有“愛心連連看”產品,亦是支付1元加好友愛心送40萬元意外保障。
“求關愛”把自己和眾籌明確劃清界限,泰康人壽創新事業部負責人畢海曾告訴記者:“這款產品并不算眾籌,其實并不具備眾籌的基本特征。產品的出發點是互助,共建風險池。”
另一邊,“愛升級”則是緊密聯結眾籌不放松。陽光保險相關產品負責人告訴記者:“愛升級的設計是多一個人參加,所有寶寶漲保障,這就是眾籌的互相幫助,因為每一個人的參加,給所有人帶來益處。這是保險在眾籌領域的小嘗試。”
“眾籌的本質是大家幫助大家,而保險的本質本來就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保險本身就是最契合‘眾籌精神’的產品。而互聯網給保險眾籌帶來了新的機會,長遠看,讓網絡保險眾籌成為可能,而且更方便、效率更高、影響力更大。”
雖然名頭不同,二者在互助上則不謀而合。事實上,互助概念的提出,幾乎是純血“互聯網思維”的保險翻版,而眾籌保險更類似于私人、團隊定制化的概念。不管是否眾籌,以互聯網思維創新的保險產品會走得更遠。
基準產品
“求關愛”的基礎產品是一款防癌保險產品,對于選擇防癌保險的原因,畢海向記者解釋稱:“本身防癌保險產品在這樣的形式和平臺下并不是一個很好做的產品,選擇的初衷是希望能夠實現‘互助’的保險本質。”
而“愛升級”則非常討巧地定位在孩子這個群體身上,主打兒童保險,易喚起大家對孩子的憐愛,與此同時,“一拖二”抓客戶,能把孩子、父母一起“納入囊中”。陽光保險相關產品負責人進一步表示,經過升級后的保障最高可以達到翻倍。
而“愛心連連看”則更為討巧,選擇了綜合意外險作為基礎產品,可以不涉及“求關愛”中關于年齡問題的“糾葛”。購買流程是自己先支付1元購買2000元的保額,之后朋友送一份愛,就增長2000元保額,最高是40萬元的意外保障。
不過,“愛升級”產品的選擇似乎存在一點瑕疵,據壽險產品專家丘斌斌分析:“愛升級存在一定問題的原因在于孩子(18歲以下群體)是受到保額限制的,也就是說不管哪家公司何種渠道都會有一個綜合上限的限制,所以在購買時還要考慮是否買過相同性質的產品。”
在創新產品的道路上,保險公司越走越遠,不論產品形態還是用戶群體都在向更廣范圍深入,除了社交化和保障化正在互聯網保險產品上獲得更多嘗試,互聯網保險離定制化也不遠了。
漲保額攻略
對比支付門檻,“求關愛”和“愛心連連看”都是以1元的門檻起步,而“愛升級”則是100元的門檻。在互聯網的世界里,低收費或免費成為理所當然,100元的高門檻顯然限制了用戶群。
再來看漲保額攻略,“求關愛”以1元對應1000元保額升級,1個愛心升級一次;“愛心連連看”則原樣復制,1元對應2000元保額升級,1個愛心升級一次,并且和“求關愛”一樣有排名玩法。
“愛升級”則略為不同,設計為分享鏈接,好友購買成功,自己和好友寶寶的保障在原來額度上立漲2500元,最高保額10萬元。
整體流程上,“愛升級”和“愛心連連看”均復制“求關愛”的流程,即“點擊進入→彈窗→投保填單→微信支付自付→成功→轉發朋友圈→靜等他人付款為自己增加保額”,完成整個流程。
針對“愛升級”和“求關愛”的不同,陽光保險產品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陽光“愛升級”和泰康“求關愛”都是基于微信平臺的互聯網創新保險產品,但兩者還是有所差異。“愛升級”的設計是多一人參加,所有寶寶漲保障:購買人可分享購買鏈接,每多一個好友通過此鏈接購買,同一鏈接內所有寶寶的保額均免費漲2500元,72小時內漲到多少保障多少,一個鏈接內最多可有21人參加,保額10萬元封頂。
不過,有業內人士表示,“愛升級”和“愛心連連看”的模仿痕跡過重,但值得肯定的是,在險種設計上和流程設計上也改善了“求關愛”的不足,比如在獲客方面的競爭力就更強,險種和人群亦更為靈活。
實際上,諸多互聯網保險創新產品在設計思維上已經具有互聯網思維,即先攢夠客戶源再思考盈利,而非一上來就思考盈利如何。對于險企而言,有效客戶數是衡量一個公司是否具有競爭力的重要指標,而能夠覆蓋多少客戶也是險企是否具有競爭力的評價標準。
聚焦朋友圈、接入微信意味著擁有海量客戶。目前,不僅銀行、基金,保險公司也不會放過這片“待墾之地”,“求關愛”、“愛升級”……下一個接棒的又會是誰?上述保險電商人士亦指出:“互聯網保險的創新不應該局限于一種模式,而應該更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