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媒體報道,據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研究,約1000萬用戶創造了新浪微博約94%的消息,與此同時,還有約兩億用戶只是在“轉發”這些消息和貼子。通過對微博上發過消息的2.087億用戶進行了調查,發現其中約93.8%的消息只是有5%的用戶發布,具體而言,就只有1040萬用戶通過微博發布原創信息,而其他1.983億用戶多數是在分享這些核心用戶的消息。
另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中國的微博用戶數量正在下降。截至2013年底時,中國微博用戶數量只有2.81億,比2012年下降9%。
根據新浪微博的招股書披露,微博用戶數量增長迅猛,截至2013年12月的活躍用戶數量為1.291億,這一數據較之上年新增33.5%。另外,微博單日活躍用戶數量增長36.1%至6140萬。
我們沒有理由懷疑這些數據的可靠性,但卻必須正視統計口徑的差異,在統計方法和口徑標準不統一的情況下,簡單的進行比較與分析都是毫無意義的。
對新浪微博價值的用戶數的分析前提是要弄清楚兩個基本問題,一個是新浪微博的定位是什么,另外一個是問題是什么樣的用戶是有價值的用戶。
根據新浪微博的上市路演,新浪微博是將自身和Twitter、instagram、騰訊微博和豆瓣劃分為社交媒體,而將Facebook、QQ空間劃分為社交網絡,將QQ、WhatsApp、KakaoTalk等劃分為即時通訊,將微信和Line設定為介于社交網絡和即時通信之間。
從這里我們可以肯定的看出,新浪微博的定位是社交媒體。而根據百度百科的詞條,社交媒體(SocialMedia),也稱為社會化媒體、社會性媒體,指允許人們撰寫、分享、評價、討論、相互溝通的網站和技術。所謂社交媒體應該是大批網民自發貢獻,提取,創造新聞資訊,然后傳播的過程。
所謂社交媒體應該是大批網民自發貢獻,提取,創造新聞資訊,然后傳播的過程。有兩點需要強調,一個人數眾多,一個是自發的傳播,如果缺乏這兩點因素的任何一點就不會構成社交媒體的范疇。社交媒體的產生依賴的是WEB2.0的發展,如果網絡不賦予網民更多的主動權,社交媒體就失去了群眾基礎和技術支持,失去了根基。
如此看來,作為社交媒體的微博必須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而且這些參與者用戶可以分為四類:發布者、分享者、評論者、閱讀者。前面兩者是信息的提供者,后面兩者主要是信息的使用者,當然,信息的提供者也同時是信息的使用者。按照香港大學的計算,5%的人可以稱為信息的發布者,其他近95%的人屬于后三類人群。這個比例是否很低呢?
我們知道,在互聯網文化中,1%規則是互聯網社區參與中首屈一指的規則,陳述的是只有1%的用戶對網站積極地創造了新內容,而其他99%都是潛伏者。從這里的數據對比可以看出,新浪微博的信息發布者遠遠超過一般的社交網站。
作為社交媒體,媒體屬性是第一位的。因此,如果要衡量新浪微博的價值,必須首先看其媒體的價值,媒體的價值主要看信息發布者的價值和信息在新聞傳播中的價值。
新浪微博的信息發布者主要包括傳統媒體的賬號、媒體人、各方面的專業人士和專家、突發事件的見證人、廠商、明星及其他公眾人物、分享生活的普通人等等,最近又加入了一批政府官方機構和發言人隊伍,這幾乎就是整個國家的發聲筒,也是網絡上的信息發布者全集。資料顯示,目前新浪微博認證的政務微博超過11萬,其中政府公職人員約3.4萬。據不完全統計,在中國開設微博的外國政要超過300人,包括幾位美國州長、國家總理等人。
微博的信息在新聞傳播中的價值可以在各大社會事件的報道中充分展示,馬航失聯、政府兩會、熱點案件審理、商業糾紛等等,微博上的信息都幾乎成為了所有其他媒體的信息來源,傳播范圍廣、速度快,起到了無法替代的作用。據一家監測機構的數據,受這些大事件的刺激,2014年3月新浪微博在月活躍用戶中發布原創微博的用戶比例在35--40%左右,以此折算大約在4500萬--5500萬用戶每月發布過原創微博,這個比例大大超越平時,也遠遠超越了Twitter。
當然,微博的使用和其他產品一樣會經歷起伏,初期的火爆之后會相應的沉寂下來,沉寂之后的正常狀態下的運營指標才具有意義。而且,微博作為社交媒體有其優勢,也有其劣勢,信息傳播的速度快但容易散布不實信息,信息傳播范圍廣但容易缺少深度厚度,需要與其他網絡媒體進行密切合作,微博更強調是信息的導引與分發能力。
什么樣的用戶對微博是有價值的用戶呢?可以肯定的講,那些為了一定目的開設的僵尸號肯定是毫無意義,那些為了一定目的開設的罵戰號也意義不大,還有那些開了賬號之后常年都不上來一次的也基本沒意義,但這三種賬號的價值也不一樣,前兩種是死賬,后一種是呆賬,最值得開發與激活。
對于微博最有價值的賬號實際上是那些信息的分享者與評論者,這些人承上啟下負擔著信息的傳播節點作用,而這些人基本都是大公無私的活雷鋒,不像信息的發布者那樣有自己的商業或社會目的,把這些轉發與評論變得更加活躍,才會吸引更多的發布者發布更具吸引力的信息,也才會讓更多的純信息使用者不離開微博。
有人認為微信是微博的對手,雖然微博管理方在定位上也并沒有將微博與微信進行比對,但說的人多了,可能連微博的管理方也認為如此,但實際上,微信與微博真的是兩種不同的社交應用,比較用戶數量和發帖數量都沒什么意義。另外,從生命周期看,新浪微博已經在成長期轉為成熟期的階段,而微信顯然還處在成長期的中段,與其他產品不同,互聯網產品的成長期往往是用戶數下降和或活躍度降低的關鍵時刻。
可以這樣總結,如果新浪微博可以一直維持5%以上的原創信息發布者比例,分享和評論者比例維持在30%以上,整個用戶數維持在全國人口的1/5左右,就會有足夠的社會影響力和生存價值。如果原創信息的發布者能提高到10%,分享和評論者比例維持在50%,那基本上就可以獨霸社交媒體江湖而傲視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