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舌尖上的中國》風靡全國,藉此《舌尖上的中國2》熱播之際,百度糯米大造“吃貨節”,定在5月17日,分明是取“我要吃”(“517”)之意。吃貨節”能否贏得中國吃貨們的追捧,進而成為一年一度長盛不衰的美味大餐,關鍵要看百度糯米的“美食排行榜”能否形成真正的口碑。
大數據
隨著O2O的興起,生活服務類網站開始火拼,除了拼價格,還在拼體驗。于是,拿點評來提升用戶體驗,便成為生活服務平臺的重頭戲。特別是餐飲類,判斷一家酒店和餐廳的優劣,口碑勝于廣告。
百度糯米“吃貨節”不只是提供超低價美食團單,更重要的是依據百度大數據,用搜索挖掘用戶的真正所需,通過網民搜索菜品的次數,披沙揀金,推選出最受吃貨們喜愛的美食排行榜。
我們不妨把用戶點評與搜索數據加以對比:
其一,點評純屬主觀意識,而搜索數據是客觀呈現。
每一個在線點評,都是用戶的個人體驗,主觀意識很強。地分南北,人有老幼,每個人的意識都不一樣,我們評價一個酒店、一家餐廳或一個菜品,每個人的標準都不一樣,張說很好,李可能會說很差。主觀意識的差異性決定了點評缺乏普遍性。
搜索數據是純客觀的自然呈現,每個用戶的選擇標準固有不同,但大眾的共同選擇結果,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有就是說,1萬個用戶如果有5000人選擇那家餐廳,選擇了那幾種菜品,那這個結果就是客觀的判斷標準,因為它是個性集中起來的共性,是大眾的客觀選擇結果。
其二,點評只是個人口味,而搜索數據是廣眾愛好。
俗話說,眾口難調,一家酒店的菜品和服務要贏得所有用戶的贊賞,實在是很難。因此,任何菜品的用戶個人點評都是有局限的。據悉,百度糯米“吃貨節”將推出北京、上海、西安、重慶、廈門的美食排行榜,分別選出五個城市的20道美味菜品,和相應菜品的十家最優餐廳。與用戶點評結果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這個美食排行榜是通過百度大數據,精確找到用戶所需,而后得出的真實結果,最接近消費者的普遍認同。
其三,點評易被商家操縱,而搜索數據是系統自動生成。
以往,絕大多數用戶選擇美食,往往是先搜索點評,人家都說好,那就去消費。但是,用戶的點評并非都是真實的,很多甚至是虛假的,因為有人在做“點評的買賣”。早在2011年,大眾點評就啟動了第二期“零容忍”計劃,嚴打虛假評論,但直到目前,誤導用戶的虛假灌水評論仍然難以杜絕。
人們也許還記得,今年春節期間,在百度地圖推出的景區熱力圖上,北京的簋街、上海的城隍廟、天津的南市食品街、南京的夫子廟、西安的回民街,連續數日人氣最旺。為什么?因為這五大名城的美食街聞名遐邇,成為熱點景區,正是好吃、會吃的中國網民的搜索結果,也證實了百度大數據的真實性與科學性。由此可見,百度大數據真實可信,已經是用戶選擇生活服務的依賴。
全球知名咨詢公司麥肯錫認為:“數據,已經滲透到當今每一個行業和業務職能領域,成為重要的生產因素。人們對于海量數據的挖掘和運用,預示著新一波生產率增長和消費者盈余浪潮的到來。”可以相信,站在“舌尖”上的百度大數據,一定會給百度糯米吃貨節提供客觀、真實而科學的強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