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互聯網企業都在紛紛尋找下一個發展的“風口”,或是傳統企業探索如何擁抱互聯網來“升級換代”,仍然需要有一些關注技術、關注長遠的角色存在
前不久,百度公司在美國硅谷設立了人工智能實驗室,同時任命國際人工智能領域最權威的學者之一吳恩達為百度首席科學家,主管百度研究院。如果說一家中國高科技企業在硅谷設立研究機構不讓人太驚訝,但百度“挖”來了谷歌前人工智能主管,還是引起了業界的足夠關注。作為斯坦福大學學者,吳恩達在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等相關領域有許多重要建樹,曾創建并領導了谷歌的深度學習團隊,通過“谷歌大腦”的項目進行人工智能的研究。
15年前的硅谷工程師李彥宏,現在來到硅谷招“最好的人才”,直接參與對國際最頂尖人才的爭奪。與其他中國互聯網公司用大手筆收購進入硅谷的方式相比,百度為何更有興趣把錢砸在“前沿研究”這種技術驅動的方向上?意圖其實很明確,既是產品創新的需要,也有長遠布局的考慮。
互聯網業界頂尖的幾家企業已敏銳地感覺到:未來數年里,人工智能將發揮日益明顯的作用,改變人們的互聯網生活。深度學習技術,可以通過模擬人腦運行機制讓計算機自我學習、解釋數據、處理任務。谷歌、臉譜網和微軟已開始這方面人工智能的研究,通過分析收集來的數據提高計算機識別人臉、物體和語言學習能力,從而更好地為開發產品服務。因此,各大網絡公司正在爭奪該領域最好的學術人才。
對百度這樣一家以技術為核心的中國互聯網公司而言,如同李彥宏所說,“技術創新永遠既是用戶需求的最根本動力,也是基業長青的長久保障。”要為“未來時”做準備,只能在“現在時”去擁抱新技術。這也是百度之前創建“百度大腦”人工智能項目的緣由,百度是在硅谷加大招攬人才力度的少數中國公司之一,現在更是與美國技術領先者展開人才爭奪的正面競爭。
進一步看,深度學習能給百度帶來多少收入的提高并不明確。而對人工智能實驗室和深度學習方面的投入產出,李彥宏表示“只要技術重要,我們不在乎花多長的時間,甚至是10年都可以。”為何如此?一方面,想必李彥宏也明白,盡管深度學習技術的進步將大力推動百度語音、圖像搜索等多個產品發展,但這個領域的研究畢竟處于早期階段,并非立竿見影。另一方面,恐怕他更看重的,是百度能在最前沿的研究領域上保持領先,保留突破的“優先權”,也堅信對創新的“涵養”,最終會涌現出更多影響深遠的產品。在崇尚技術創新這一點上,百度確實值得同業者尊重。
今年是中國接入互聯網20年,其發展之快、影響力之大完全超出了人們的想象。百度在中國接收到的搜索請求已超過谷歌在美國接到的搜索請求,電商以60%的速度在增長,團購市場估計將在明年達到100億美元……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和用戶需求等各種事物相互糾纏,技術和需求誰驅動誰,也變成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成功者有各自不同的精彩故事,但回頭看,互聯網發展到今天,它的靈魂依然沒有改變技術創新永遠是這個行業的核心驅動力,技術積累的先發投入,往往會體現在產品的后來居上。
20歲的中國互聯網,離成熟還非常遠,技術創新的空間仍然廣闊。那些發揮巨大效應、具有基礎支撐作用的技術,比如云計算、大數據和深度學習技術,更底層的還有對互聯網架構和傳輸的優化設計等,并非根據現實的需求和短期的效益就能研究出來。當互聯網企業都在紛紛尋找下一個發展的“風口”,傳統企業探索如何擁抱互聯網來實現升級換代之時,仍然需要有一些關注技術、關注長遠的角色存在。尤其是像百度這樣的頂尖互聯網公司,為互聯網構建未來,其實也是為自己尋找未來。
如同在硅谷“見過世面”的吳恩達所說:“還有偏見認為,其他地方的公司都在抄襲美國的技術,但我看到的是,百度已經做了很多別的地方都沒有做的事情。”現在,不少中國互聯網公司已懂得要為未來做好準備,但僅此還不夠,還應該去找到最好的人才,把握創新機遇,站在最前端的舞臺上施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