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程最近非常忙,但應該忙得很愉快。
在入股途牛和同程后,攜程以驚人的速度開始了以“雙程”為首的“圍剿”戰,“圍剿”的目標包括了“緋聞”對象去哪兒以及老對手藝龍。而且一石激起千層浪。
那么,攜程下一個入股或者“圍剿”的對象會是誰?
最近很流行的一句廣告語是:“你的益達,不,是你的益達!”如今這句話用在攜程最近的一系列并購和商戰上,那就是“你的市場份額,不,都是攜程的市場份額!”
實際上,攜程最初與藝龍的模式幾乎一模一樣,在當年兩者還未上市時,不少投資者都在為投資哪家發愁,因為實在是勢均力敵且模式雷同。不過,現在回首再看,投資攜程的人應該都在暗自慶幸。多年間,攜程的業務從最基本的機票和酒店,延伸到了火車票、度假、商旅、景區等各個上下游環節,而藝龍則因業績虧損只能斷臂止損,在砍掉了度假和商旅業務后,藝龍如今的業務只有機票和酒店,甚至有業內人士指出,連機票也非其重點了,只有酒店是藝龍的“重頭戲”。
但是,已經覆蓋上下游產業鏈不少領域的攜程并不滿足,其先投資主打北美旅游的途風,然后又涉足租車領域,隨后還索性拿下蟬游記,將旅游攻略板塊也囊括在懷。因為在攜程看來,除了酒店、機票等傳統旅游領域,游記攻略能最大力度地幫助其提升無線端業務量,而無線端正是各大OTA(在線旅游代理商)目前紛紛爭奪的“香餑餑”。
假如你以為攜程的并購就此收手,那就錯了,一旦踏上了收購快車的攜程,“根本就停不下來”。攜程近期突然入股途牛和同程,其入股途牛之舉讓人覺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不久前,攜程剛剛質疑途牛招股書不實,轉身卻投資了途牛。有接近人士透露,這不乏攜程資本運作的又一技巧—欲揚先抑,先將途牛壓一把,而途牛本身的實力也確實不如其他幾大同業的規模大,為了提升自己的股價和市場估值,隨后途牛方面果然與攜程接洽,雙方“一拍即合”地達成投資意向。
入股途牛的同時,攜程又將目光投向了同程。盡管攜程投入了數億元進行門票價格戰,但畢竟同程才是專業門票業務的領先者,于是“財大氣粗”的攜程立馬以最簡單的方式成為了同程的第二大股東。
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途牛的團隊游優勢、同程的門票業務優勢都是攜程所看重的,攜程通過一系列的連環出擊,其目前的業務已覆蓋了酒店、機票、火車票、景區門票、團隊游、度假、商旅、攻略、用車、團購等各個領域。
從表面來看,攜程的確是通過一系列收購得到了很多業務板塊的延伸,這當然是攜程的主要目的之一,但或許其想要得到的遠遠不止這些。
“我們可以看到,攜程目前的市場份額已經是同業者中最大的,但畢竟整個旅游市場更大,在線業者的整體發展空間還很大,隨著去哪兒等中小型對手的崛起,攜程還要分散精力去競爭,尤其是去年開始的價格戰,讓幾乎所有參戰的OTA在利潤上都有所損失,嚴重者還出現了財務虧損。因此惡性耗斗只會降低攜程的純利潤,那么對‘不差錢’的攜程而言,假如可以通過資本并購、入股等方式來消滅競爭對手,那就可減少惡性競爭,還能獲得更多‘自家人’一起拓展市場。”勁旅咨詢首席分析師魏長仁認為。
而“大佬”攜程的動作卻一直比業界分析來得更快更狠。
剛剛完成對同程入股時,業界分析雙方的合作應該僅停留在業務層面,但是,攜程旋即仗著自己“第二大股東”的身份對還未成為“自家人”的同業者發起“圍剿”,先是攜程聯合同程下架了去哪兒的門票業務,幾乎是同時,同程與原本的“騰訊系兄弟”藝龍終止酒店資源合作,并“爽快”地賠償給藝龍3000萬元。
業界認為,如此大手筆的背后,不難看出攜程的主導作用。攜程目前正是利用資本結盟者資源,將對手逐個打壓,最終當敵人都成為同盟者或者被消滅時,攜程自然成為業界的“一枝獨秀”。
有業者指出,或許攜程的野心根本不僅僅是業務層面,而是資本層面。目前OTA和BAT(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之間有著復雜的資本關系—百度控股去哪兒,阿里巴巴收購窮游網,騰訊投資同程和藝龍,攜程投資同程和途牛。假如攜程與“緋聞”對象去哪兒談成并購合作,那么除了藝龍,攜程幾乎與大部分的OTA都存在資本關聯,事實上,近期還傳出過攜程有意收購藝龍的傳言。
這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資本關聯或許不僅是戰略層面的意義。值得注意的是,攜程正暗自發力金融業務,就在近期,在此前推出具有返利功能的“攜程寶”之后,攜程又開售“程漲寶”,該款產品不僅延續了“攜程寶”的返利,還將與攜程股票走勢掛鉤產生增值,以吸引更多客戶預付購買。攜程的金融事業部方面坦言,或許其也在為將來拓展互聯網金融業務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