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鐵蹄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去是家電、手機圈談論被互聯網給顛覆了,現在輪到影視娛樂業站在危墻之下了。最近,博納影業董事長于東一句“未來電影業都將為BAT打工”的驚人之語,在影視圈引發了不少的震動。其實,談到“誰給誰打工”,這是一個博弈的結果。但電影業產業鏈條和業務模式,的確正在被闖進來的互聯網野蠻人們重構。影視圈兒里,舉例最多的是樂視,這家企業最早沖進去,在上下游、終端等各個環節上瘋狂“圈地”,隨后,阿里、騰訊、愛奇藝紛紛出招,逼得華誼、光線等傳統影業公司都跑到手游上去了。
于東的話代表的是一個趨勢,目前來看,準備對電影產業進行上下游改造的,BAT只是一個泛指。
真正對電影產業染指并準備動刀的有三個流派:一是樂視這樣真刀真槍進來的,從制作、策劃、發行、播出等各個環節布局完善,已經有成熟的操作套路和案例了;二是阿里通過收購文化中國、優酷土豆、華數等部分股權,搭了一個雛形;三就是諸如騰訊、優酷、愛奇藝等試水的,涉及到影視業部分環節。三個流派間的內部角力還不明顯,聯合重構影視產業的跡象倒是很明顯。
互聯網搞顛覆憑什么?
談到顛覆和改造,首先要看看過去的影視業的現狀。一直以來,投資電影或影視劇是一個 “賭博”味道較重的生意,只有大的影視制作、發行公司,才有話語權,能“綁架”發行和院線,獲得高的票房。所以經常會出現,一部爛片全國各大院線齊刷刷地上映,結果遭到公眾一片吐槽。而一部好的電影,如果沒發行和院線的支持,很難獲得對等的收益。這導致市場處于一個畸形狀態,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并不少見。
二是影視劇、電影的鏈條相對并不長,從最原始的劇本、制作、策劃、發行、播出,各個鏈條獨立運作,每個鏈條上都依附著大大小小的企業,但有實力在規模、收入上做大的寥寥無幾。原因何在?所有鏈條最終分食的都是票房收入,在中國230億元的市場容量里,得養活一大鏈條的企業和從業者,僧多粥少,帶來的是一個混亂、分散的業態,上游還被下游卡了脖子。
三是直到現在,影視產業的鏈條依然是典型的產品驅動模式,甚至各個環節都封閉式運作,彼此不協作和交流,只在最終成品后交到下一個環節。但在過去電影數量、影視娛樂節目“賣方市場”時,尚可有利潤可言,但到了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比如互聯網自制劇、微電影、各大衛視真人秀輪番開播等冒出來后,“閉門造車”的結果就是血本無歸。
分析了影視娛樂業的狀態,看下互聯網闖進來后怎么改造和升級這個產業。過去這個鏈條是串聯的,一環扣一環,互聯網能借助大數據和前期用戶需求挖掘,更準確地捕捉到觀眾的偏好和興趣,來定制和優化影片制作,拍電影就不再像押寶一樣,能做到有的放矢;有了互聯網多屏、多終端、多收入模式的支撐,影視業不再高度依賴票房,保守估計也從230億元基礎上增長一倍。比如一部好電影,傳統模式收入是10億,放在互聯網的體系里通盤操作,可能就能做到15億元。
三個流派間的PK
這就解答了上述的疑問。互聯網在影視圈玩生態、搞聯盟,目的是把零散、碎片資源和能力拼接起來。過去從策劃、制作、播出、衍生品等是分散的獨立王國,但互聯網時代要求這些環節協同起來,能找到一條“生產和變現影視內容”最優的流水線模式,各個環節彼此協同發力,實現利益最大化。目前,互聯網玩娛樂影視牌的有幾家,樂視、阿里、愛奇藝、騰訊,雖然套路和階段不同,但大都干的是這個事。
既然說到了打法和套路,就對這個場子里的選手做個實力PK,總體看已經形成了 “阿里+華數+優土+華誼+文化中國”VS“樂視網+樂視影業+花兒影視+超級電視+樂視商城”VS“騰訊或愛奇藝或某某的組合”三個派別。
先看阿里,如果退回到今年年初,說阿里要進軍影視娛樂界,肯定會被認為是謠言。但上半年馬云一連串的動作—3月初以總值約為62.4億港元收購文化中國60%的股份,3月底發布娛樂寶,讓用戶來出錢并決定影片拍攝、情節等,4月初入股華數傳媒20%股權,4月底與云峰基金出資12.2億美元收購優酷土豆18.5%的股份。有了這些資產,阿里的影視娛樂版塊浮現了。
再看樂視,不得不提下樂視的CEO賈躍亭這個掌舵者。最早,樂視囤積視頻版權,到快速地切入到超級電視、盒子和商城,布局樂視影業,收購花兒影視,再到馬上將推出的手機、路由器等,當初樂視內部很多人甚至高層也不理解,也提出反對意見,現在看,賈躍亭是眼光毒辣的人,看到了互聯網改造影視娛樂產業的趨勢和機會。現在,樂視“內容+應用+終端+平臺”的生態形成了,按互聯網玩法炮制影視生意,已經駕輕就熟了。從《小時代》的10億票房,《歸來》10天2億票房,到正與新麗傳媒、陳凱歌打造的年底力作《道士下山》,會在樂視網、超級電視、手機APP、院線等五屏播出。
可見,數字不騙人!回過頭來講,要說樂視影業拍的電影多優質、高出同行一截,那是不可能的,畢竟剛入行不久,但為什么還能獲得最大的收益,原因就是樂視的“生態”,是一套可復制的影視娛樂“孵化器”,只要接進來,雞犬也能升天,這就是互聯網嫁接娛樂所產生的協同價值和魅力。
最后,則是騰訊、愛奇藝、搜狐視頻等一派。比如騰訊視頻提出了“為虎添翼”計劃,打算要投6部影片;百度一邊靠愛奇藝與影視業跨界合作,還拿理財產品搞電影眾籌;搜狐視頻一邊搞自制劇《匆匆那年》,拿獨播權,不一而足。
影視娛樂的結局如何?
不管有多少流派,大都做的是一回事。
說得更簡單一些,互聯網融合進來后,會變成一個更高效鏈條,各個環節協同發力,是一個正向疊加、增益的體系。這也是樂視、阿里、騰訊等一干大佬們要干影視娛樂的目標,傳統的討論很單一、很無趣,互聯網能讓影視業在商業模式、業務收入和營銷、發行、播出、衍生品等各個環節發生“化學反應”,開啟一個更具想象力的窗口。
最后影視娛樂產業的結局會是什么格局呢?會不會被樂視、阿里、小米、百度、騰訊等互聯網“攪局者”們給顛覆了。或許也未必!但絕對是一股主導型力量。BAT+樂視+小米等懂得玩拼圖、平臺和生態的游戲,只要有錢和渠道,大牌的影視制作、金牌導演及演員、各大電視資源等聚攏過來是分分鐘的事。一個可參考的“轉型”方式是與阿里、樂視、騰訊等緊密綁定,利用好這個渠道,同時讓自身的業務鏈向互聯網方向優化,抓住機會也可能翻盤。
話說回來,不管誰最終能一統江湖,娛樂影視板塊與互聯網融合,必將誕生新的巨頭型企業,真正有機會改變中國電影散、亂、小的局面,形成新的業務和商業模式。想起盛大的陳天橋當年“網上迪斯尼”的戰略構想,噓唏之中感慨這個時代終于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