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網貸跑路,這已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然而關于跑路的新聞還是層出不窮,究其根本,還是P2P網貸利益的驅動。如何規避P2P網貸的風險?
日前,據報道稱,南京一家名為“創鑫貸”的P2P網貸平臺已經“跑路”,該網站6月11日開始已經停止更新,并且客服電話無人接聽。經騰訊科技核查,創鑫貸采用的模式也涉嫌非法集資。這是近一月第四個疑似跑路的網貸平臺,在此之前還有網金寶、科訊網與融信寶三家網貸平臺相繼消失。
而更早之前,眾貸網、鉑利亞、銅都貸、福祥創投、安客創投等多達數百家P2P網貸企業或是倒閉,或是跑路,他們往往以“投資理財”、“基金管理”、“創投”、“風險投資”等多種名目出現騙取“投資人”的資金。這期間各類媒體也一直在報道相關新聞,我們不禁會想,為什么還是會有人上當,難道這些鮮活的案例無法給這些投資人敲響警鐘?
實則不然,這些投資人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根本原因還是利益誘使。根據我國關于民間借貸的相關法律法規,民間借貸最高收益率不得高于同類銀行最高利息的四倍,一般為22-26%之間,超出該范圍則不受法律保護。換句話說,民間借貸的收益比銀行定期利息,甚至比貨幣基金高出很多倍,這樣的利益誘使,相信無人可以抵擋,P2P網貸也不例外。
消失的P2P之謎
至于為何經常出現P2P網貸平臺倒閉,或是跑路的新聞,我想無外乎還是以下三點原因。
其一是“偽”P2P網貸平臺。這類企業一開始就沒有打算做P2P網貸平臺,而是希望通過P2P網貸這種新興的方式,進行非法吸儲,再利用龐氏騙局一樣的手段拆東墻補西墻,享受網貸資金流給自己帶來的紅利,這種模式本身就是個騙局,但是由于高額利益的驅使,所以還是會有很多人上當受騙。
其二是遭遇“投資人”集中擠兌,導致破產,這是比較常見的現象之一。很多小型P2P網貸平臺,由于自身資金利用的原因,當市場出現一些風吹草動,便會遭遇投資人集中擠兌,由于自身資金儲備問題,這個時候往往就會出現無款可提的尷尬。所以這些小型P2P網貸平臺,一般都會選擇限制(單日)提款金額,從而降低被擠兌的風險。
其三是因為征信能力弱,導致較高的壞賬率,正常應該為3%以內。目前大部分P2P網貸平臺缺乏獨立的風控體系,更難寄希望于央行的個人征信系統。以某P2P網貸平臺借貸為例,其審核流程僅僅是央行征信報告與遠差查看用戶網銀流水,對于有意騙貸的不法分子而言,造假成本過于低廉。
綜上所述,資金周轉、借貸人征信體系將是P2P網貸競爭的核心壁壘,誰能真正掌握好這兩點,或許才能平穩等待到黑暗后的黎明。或許這才是制約P2P網貸發展的真正原因,又正如佛教中所謂的“三毒”,即貪、嗔、癡,這是人之本性。
P2P黎明前的黑夜
值得慶幸的是,有關部門正在加強對P2P的監管力度,國務院已經決定由銀監會牽頭來承擔對P2P的監管研究。據悉,相關監管細則將在下半年出臺,其一方面是強化平臺的中介性質,其二是避開平臺自身的擔保功能,其三是防范資金池的出現,其四是規定非法集資的界限。
而當相關細則一出,洗牌或不可避免,一大波P2P網貸將會在新政出臺后倒閉,這也可能是誘使一些P2P平臺提前“套現”走人的原因。一份研究者數據顯示,中國的P2P網貸規模或將達到萬億級別(2013年P2P網貸市場規模為1058億),其龐大的噴發式市場釋放以及其中充滿誘惑力的蛋糕,也吸引了各類企業的參與。
而老牌金融機構都已于近兩年殺入P2P網貸市場,無論是資金監管、風險控制能力,還是資金運轉、資金儲備能力,這些企業都優于當前的這些“純互聯網公司”。長期來看,這些傳統金融企業的P2P網貸業務,更加具備可持續發展性。
進一步說,隨著后市P2P牌照發放,幾大P2P平臺的角逐將會升級,P2P行業會展開一場關于品牌與營銷的全新戰爭。而現在更像是黎明前的黑夜,稍有不慎將會被黑夜所吞噬,熬過去了就是美好的明天。當然了,底子不干凈的那些企業,就算當前已經洗白,也難逃被淘汰的夢魘。
最后說一個P2P行業的好消息,國外P2P網貸平臺Lending Club擬于近期IPO,其估值更是達到40億美元,這給混亂的中國P2P市場,打了一針強心劑。可以預見的是,隨著Lending Club的上市,將會有一批P2P網貸平臺可以融到新的資金,這在接下來的競爭中尤為重要,這也是草根P2P創業者逆襲巨頭的唯一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