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互聯網OTT業務的猛力沖擊下,電信運營商的收益增長與流量增長之間的剪刀差變得越來越大。
在昨日舉行的2014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上,中國電信集團副總經理楊小偉指出,互聯網對傳統電信運營商的業務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即便如此,運營商應該進入互聯網領域,更要推動自身互聯網化的轉型。
事實上,開放能力已經成為當前運營商應對互聯網業務挑戰、增加收入的關鍵戰略,也是數字經濟時代實現數字業務轉型的必由之路。而此前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三大運營商在平臺能力構建上投資巨大。
一位通信設備廠商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在能力開放的過程中,運營商也認識到,僅僅將網絡能力通過API、SDK等接口開放出去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吸收更多的伙伴加入到能力開放平臺之上,使得這些第三方開發者和合作伙伴愿意參與平臺的開發。相信在幾年內,運營商將真正進入互聯網業務的“跑馬圈地”時代。
數字化倒逼轉型
電信業務收入持續下降對于運營商來說是不得不面對的“痛點”。
昨日,工信部網站公布8月份通信業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電信業務收入同比增速持續回落。8月份三家基礎電信企業業務總量完成1528.1億元,同比增長14.7%;電信業務收入完成998.7億元,按可比口徑測算同比增長3.3%,與上月相比增速回落了1.3個百分點。
“互聯網對傳統電信運營商的業務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一是互聯網和傳統運營商在入口上開始爭奪;二是給運營商的收費模式、商業模式、經營模式帶來了巨大變化,傳統運營商習慣于通過前向向消費者收費,而今后應該研究后向的商業模式。”楊小偉在昨日的通信展上指出,過去運營商引以為豪地說客戶是我的,而今天由于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消費者對運營商業務的感知在逐步下降。
“作為運營商,我們對互聯網是歡迎的、支持的,但是運營商怎樣和廣大消費者建立直接的聯系?運營商必須要進入互聯網領域,要推動自身互聯網化的轉型。”楊小偉如是說。
“數字經濟時代,運營商的傳統業務以及商業模式不斷受到來自互聯網OTT業務的侵蝕,語音與消息等主營業務收入不斷下降,數據業務增量不增收,淪為OTT業務的’啞管道’。”上述通信設備廠商人士對
華為數字業務產品線相關負責人則向記者指出,隨著OTT業務的發展,對于運營商來說傳統CP(內容提供商)和SP(服務提供商)合作伙伴的價值在下降,以運營商為核心的產業鏈在解體,運營商對產業鏈的掌控能力在削弱,運營商的聲音淹沒在蓬勃發展的OTT業務洪流中。僅僅憑借短信一項業務就賺得盆滿缽滿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對于電信運營商來說,最根本的事情是做好我們的管道,并在這個基礎之上,把我們的數據能力和管道能力開放出來,與OTT實現共贏。”中國聯通網絡技術研究院首席專家唐雄燕如是說。
生態圈構建仍在起步
盡管“陣痛”是必然的,但也帶來了產業鏈重整的機會。業內人士認為,電信運營商擁有豐富的資源,例如龐大的用戶基礎、海量的用戶信息和用戶行為信息,通過大數據技術,挖掘用戶數據的獨特價值;此外,運營商可以利用自己的網絡優勢,提供差異化的體驗。
以國外運營商AT&T為例,目前通過對自身能力整合和外部資源的引入,AT&T已經構建了以API開放為核心的生態圈和價值鏈。AT&T通過計費、話音、消息、終端、物聯網等能力的開放,為開發者提供了豐富的網絡通信和行業應用能力,為用戶提供豐富的業務應用,月API調用次數從2008年的數百萬次增加到如今的數十億次的規模。
而目前在國內,三大運營商也加大了在“平臺”上的開放力度。
中國移動此前曾透露,已經和70多家互聯網公司在推進類似AT&T的流量后向收費的合作,即移動把流量賣給互聯網公司,成為一個流量池,再由互聯網公司把流量定向免費提供給用戶。
而在今年年初啟動的“中國電信綜合平臺”上,中國電信開放了七大能力,包括智能提速、代扣支付、網絡通信、定位能力、身份認證、流量合作。
中國聯通日前則交出了沃+開放平臺上線一年多以來的成績單:總營收突破1億,單月收入超過3000萬元。
廣東聯通互聯網發展事業部總經理李韓此前對記者表示,把流量都匯聚到運營商自己的平臺上,運營商可以開展流量的后向經營,獲得如App變現、游戲分成等后向收入,這比單純地賣流量更有價值。
李韓告訴記者,互聯網企業買單的后向流量模式,根本不足以支撐運營商的業務規模發展。并且,隨著流量單價不斷降低,流量價格戰會導致運營商的純管道流量收入增長趨緩,傳統的流量經營模式會在年內碰到天花板。“根據我們了解到的數據,互聯網企業的后向流量買單額,全國加起來也就一個月幾十萬元。”
“運營商的數字資產來自多個領域,包括語音、消息、實時通信、傳輸網絡等運營商核心電信資產;云資源、地圖、位置、支付等價值鏈資產;垂直行業的信息資產;其他來自第三方API應用資產等。”前述通信設備廠商人士表示,但目前的開放程度仍處于起步階段,在以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將會成為三大運營商競逐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