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阿里巴巴、京東、新浪微博、去哪兒等一批中國互聯網優秀企業相繼選擇赴美國上市。包括騰訊、百度等互聯網巨頭亦在此前選擇境外上市,并給海外投資者帶去了良好的投資回報。因此,互聯網企業的外流成為近年來A股市場的一道傷痛,留住BAT(百度、阿里、騰訊)成了不少業內人士的呼聲。
正是為了順應市場的這種呼聲,近年來,管理層積極主張在創業板建立單獨層次,支持尚未盈利的互聯網和高新技術企業在新三板掛牌一年后到創業板上市。進入10月,為支持深圳資本市場改革創新,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于支持深圳資本市場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共計15條。其中提出將積極研究制定方案,推動在創業板設立專門的層次,允許符合一定條件尚未盈利的互聯網和科技創新企業在新三板掛牌滿12個月后到創業板發行上市,支持創業板的良性發展。證監會將支持虧損網企上市明確寫進《關于支持深圳資本市場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這樣重要的文件里,意味著虧損網企上市進入實質性階段。
那么,支持虧損網企上市是否就能夠留住BAT這樣的互聯網龍頭?筆者以為情況未必樂觀。雖然扶持政策實施后,確實可以讓部分虧損的互聯網及高新技術企業到創業板上市,但真正能成為BAT翹楚的在數量上非常有限。
我們首先需要明白一個事實,那就是騰訊、百度、阿里、京東、新浪微博等這樣一些行業龍頭相繼赴境外上市,那些還未上市的互聯網企業想追趕這些龍頭非常困難。畢竟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只有第一沒有第二。比如搜索引擎,百度之后,Google舉步維艱;IM領域,QQ日益強大,M SN日漸式微,其他IM不過是垂死掙扎;C2C,淘寶一家獨大,拍拍之流唯一難有追趕勢頭。至于微博,那也是新浪網一家獨大,即便是騰訊也只能以微信尋求突破。所以,在大量互聯網龍頭遠赴境外上市的情況下,A股市場此時出臺支持虧損網企上市政策,頗有“馬后炮”之嫌,很難挖掘到真正優秀的互聯網企業。
其次,我們還需要看到的一個事實是,BAT們赴海外上市并不完全是由于企業虧損的原因。比如,阿里顯然與是否盈利無關,它之所以不留在國內上市,顯然與其外資公司的身份有關,因為包括阿里、百度等在內的不少互聯網企業,它們的注冊地都在國外。同時阿里同股不同權的股權結構也是《公司法》所不能接受的。
而且即便不存在上述障礙,BAT們也不是想在國內A股上市就能輕易如愿的。一方面國內上市企業甚多,排隊是不可避免的現象。如目前A股IPO堰塞湖高筑,這恐怕也是BAT們難以逾越的鴻溝。另一方面由于國內市場承受能力不強,阿里此次赴美融資25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超過1500億元,這樣的巨額融資顯然是A股市場所不能承受的。
此外,對于BAT們來說,愿不愿意留在國內上市也是一個問題。畢竟互聯網企業與其他的實體企業不同,互聯網沒有國界,其目標顯然不會局限于國內,而是面向全世界。在這種情況下,選擇赴美上市或香港上市具有更多資源。而且由于境外上市甚至比國內上市來得容易,BAT們也樂意把境外上市作為首選。
也正因如此,盡管管理層有意通過支持尚未盈利的互聯網和科技創新企業在新三板掛牌滿12個月后到創業板發行上市,以此留住BAT們,但該項政策的實際效果卻未必令人樂觀。實際上,中國股市要想留住BAT們,其整個市場環境必須有重大改變。否則,僅僅指望允許虧損網企上市就能留住優秀互聯網公司是不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