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保險業務的監管“靴子”年內或將落地。
繼保監會對《關于規范人身保險公司經營互聯網保險有關問題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后,《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暫行辦法》(下稱《暫行辦法》)正在行業內部小范圍地開征意見,這部年初開始就一直備受矚目的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新規或在年內落地。
對于互聯網保險監管,目前仍無細則出臺。今年4月,保監會發布《關于規范人身保險公司經營互聯網保險有關問題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其中明確,償付能力充足率保持在150%以上的壽險公司才可以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不過,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多方了解,該意見曾經經過多輪討論還未落定。
針對互聯網保險業務的監管,在業內已經經過了多輪意見征求,征求范圍也在發生變化。9月初,理財型保險產品在天貓旗艦店遭遇全線下架的“下架潮”事件更是將互聯網保險監管推上了風口浪尖。
無論是近日監管層的表態還是此輪征求意見的《暫行辦法》內容,都指向了真正的互聯網保險產品的本質。對于未來互聯網保險產品的方向,《暫行辦法》中明確,保險公司應選擇適合互聯網特性的保險產品開展經營,并應用互聯網技術、數據分析技術等開發適應互聯網經濟需求的新產品,不得違反社會公德、保險基本原理及相關監管規定。
今年9月,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曾在一個公開場合表示:“在為互聯網營造寬松發展環境的同時,也要堅持底線思維,高度關注風險。互聯網保險是保險與互聯網的深度整合,傳統保險的風險依然存在,這些風險可能因為互聯網的傳播被放大和加速,影響保險市場的穩定。”
除產品引導外,《暫行辦法》中最受行業關注的則是跨區域銷售問題。一位險企電商部門負責人曾在年初向本報記者透露,監管層針對互聯網保險的態度越來越開放,將出臺的互聯網保險業務方面的規范也將突破保險公司跨區域經營這一問題。
而近日,上述險企電商部門負責人則表示:“跨區域銷售的突破可能難以實現,尤其是對中小保險公司而言。”有分析稱,目前保監會關于互聯網保險的監管政策存在諸多“真空地帶”,如跨區域經營是否被打破、異地投保應該由總公司還是分公司服務、全國的客戶應當受哪個地區的監管保護、打折返利等活動是否違規、低門檻的準入方式是否會攪亂市場等等,其中,跨區域經營成為最制約保險網銷發展的核心問題之一。
從《暫行辦法》來看,監管部門并沒有對是否放開經營區域限制進行“一刀切”,而是選擇了適度放開簡易型互聯網保險產品的經營區域限制。《暫行辦法》中規定,保險公司在具有相應內控管理能力且能滿足客戶服務需求的情況下,涉及以下險種的互聯網保險業務,可將經營區域擴展至未設立分支機構的省市。包括人身意外險、定期壽險和普通型終身壽險;投保人或被保險人為個人的家庭財產險、責任險、信用險及保證險;能夠獨立、完整地通過互聯網實現銷售、承保和理賠全流程服務的保險業務。
此外,《暫行辦法》亦明確了互聯網保險產品信息披露制度,而信息披露亦是此次“下架潮”中監管層明確的問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