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國慶節,微信“紅包”、快的“紅包”漫天飛。互聯網金融概念,以娛樂形式越來越“火”。
作為一款基于即時通信工具的理財支付產品,微信紅包一經推出,就創造出令人瞠目的戰績:2014年春節期間,超八百萬用戶參與,超四千萬紅包被領取,上億銀行賬號被綁定,除夕高峰期每分鐘被“搶”包量達2.5萬個。此外,余額寶、支付寶、網絡借貸等紛紛亮相登臺。
大爆炸式的增速和逐漸做大的財富奇跡,使得互聯網金融驚喜,傳統金融驚嘆。兩者是你死我活的殊死決斗,還是角色互補同唱一臺好戲?無論怎樣,安全地“賺”起來才是金融業的要務,完善互聯網金融離不開制度建設,已是共識。
把銀行“搬”上網
融資借貸平臺起步,網絡保險公司獲批,銀行、券商依托業務模式重組改造
“P2P網絡借貸平臺快速發展,眾籌融資平臺開始起步;第一家專業網絡保險公司獲批;一些銀行、券商也以互聯網為依托,對業務模式進行重組改造……”央行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4》指出,以此為標志,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其實,早在2003年10月,淘寶就設立支付寶業務部,推行“擔保交易”;10年后,在線金融業務產品余額寶從中脫胎。這個集支付、轉賬、基金理財于一身的“新生兒”上線僅半年,就吸納了1853億元資金。截至今年6月30日,余額寶已坐擁1.24億用戶,基于其平臺的天弘基金也達到近6000億元的資金規模,位列全球前十。
各大互聯網公司也按捺不住“寂寞”:百度錢包、騰訊微信紅包、新浪微博錢包、京東京保貝等先后推出。7月,央行發放第五批第三方支付牌照時,中國具有第三方支付資質的企業已達269家。
互聯網大火不只點燃了支付領域,在央行劃定的互聯網金融的六種主要業態中,除互聯網支付和基金銷售外,P2P網絡借貸、網絡小額貸款、眾籌融資和金融機構的創新性互聯網平臺也赫然在列。
持續走俏的“拍拍貸”即屬于P2P網絡借貸模式。成立7年來,拍拍貸已經擁有近360萬的注冊用戶,累計交易額超過24億。據“網貸天眼”網站統計,目前全國上線并正常運轉的P2P平臺已經超過1200家。
在非P2P網絡小額貸款上,基于大數據的阿里小貸走在前列,僅2013年就新增貸款1000億元。今年2月,京東推出“白條”服務,可為用戶提供1.5萬元以內的貸款,迅速搶灘消費信貸領域。此外,蘇寧云商在重慶、百度在上海、騰訊在深圳紛紛成立小貸公司。
進入2014年之后,眾籌網站數量呈現井噴之勢,有出售產品的“預售+團購”模式,如點名時間網、追夢網等,也有針對中小微企業及其項目提供創業投融資服務的股權眾籌平臺如天使匯、大家投等。
倒逼金融大變革
普惠、個性,“小、平、快”;填補傳統銀行盲區,是對銀行傳統業務的補充
“傳統的銀行理財產品起點往往在5萬元以上,簽約理財產品的流程也頗為復雜,這樣稀缺的產品自然很難‘普惠’”,波士頓咨詢公司董事經理張越這樣描述傳統金融業的劣勢。
互聯網卻讓一切發生了改變。“我沒什么專業理財技能,只是等到每月工資下來,就把錢轉存到余額寶里,利率比銀行高,而且可隨時提取,方便網購”,互聯網讓薛金橘這樣剛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可以邁過金融業高額的理財門檻,實現理財收益。
受惠于互聯網金融的不僅僅是工薪階層,網絡信貸平臺也幫助很多人實現了創業夢想。在“拍拍貸”上,用戶可進行最少3000元的借貸,出貸方最低出資額甚至可以僅為50元。“小、平、快”漸成互聯網金融的一大特點。
不僅如此,對用戶個性化需求的尊重,也成為互聯網金融跳向時代前列的一塊踏板。安聯財險2013年中秋在天貓推出“賞月險”,將意外險與生活消費事件捆綁。此后,“熊孩子保險”“黃金圣斗士”“圣女單身保障險”“寵物責任險”“家政雇傭責任險”等個性化險種紛至沓來,創意迭出。
面對互聯網洶涌大潮,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副司長徐諾金曾表達過擔憂,商業銀行或有可能成為21世紀“滅絕的恐龍”。
傳統金融機構沒有坐以待斃。今年1月12日,工商銀行正式上線電子商務平臺“融e購”,集購物、理財、融資、信貸功能于一體。這一事件被業內人士當成了2014年傳統銀行業反擊互聯網企業的一大標志。在此之前,建設銀行的“善融商務”、交通銀行的“交博匯”等網絡平臺已紛紛推出。
交通銀行副行長侯維棟此前表示,傳統銀行與互聯網金融未必只有“你死我活”,“互聯網金融的出現,也是對銀行傳統業務的補充,覆蓋傳統銀行的一些盲區”。
中央財經大學蘭日旭教授也表達了樂觀態度,“互聯網金融不僅不會顛覆傳統金融,反而會促進傳統金融機構轉變觀念,形成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長期來看,二者是‘共榮共生’的關系”。
7月22日,阿里巴巴宣布與中國銀行等7家銀行深度合作,推出基于網商信用的無抵押貸款計劃“網商貸”高級版。
“但從另外一方面來講,互聯網金融的影響力被夸大了,因為互聯網金融公司不具備銀行的很多業務功能。目前看來,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行業的沖擊僅局限于渠道方面”,經濟學家宋清輝這樣認為。
“藍海”規則待建立
有市場、有風險,對待新事物需有新方法;要支持、要規范,完善制度防壟斷
互聯網給金融行業帶來新的財富增長點,也帶來了新的風險。在《藍海戰略》一書中,作者金和莫博涅將尚未開墾的市場空間定義為“藍海市場”,“在‘藍海’中,競爭是無關的,因為游戲規則還有待建立”。
據統計,2013年至今網絡不良信貸平臺跑路事件就發生了122起,投資者被套牢的資金超過20億元。紅嶺創投更是曝出了震驚業界的“億元壞賬”事件,眾籌投資也面臨著被劃為非法集資的危險。
“有同學就因為P2P網貸違約虧了好幾百塊錢”,有過投資經歷的華旻豪,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一名學生,在他看來,“P2P網貸的集體違約,暴露出了互聯網金融行業潛在的系統性風險”。
多年積累下來的經驗,讓金融機構在管理信貸風險、流動性風險和操作風險上形成了成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然而,互聯網金融是個新事物,對于這些風險的識別和定性還不夠及時,才導致“捐款跑路”頻頻發生。
特殊的介質屬性,使得通信技術的短板也給互聯網金融帶來了不容小覷的風險。今年元旦方過,國內幾家知名P2P平臺就先后遭到了黑客攻擊。5月,又有P2P平臺被曝系統存在嚴重安全漏洞,7家使用該系統的網貸平臺也受波及。
政策上鼓勵、制度上完善、規模上控制,中國人民銀行對于互聯網金融的態度很明確。據報道,央行關于互聯網金融的指導意見將于年內出臺。
“互聯網金融如果不加以管制和引導,可能與民間借貸、融資無異。但是不能用傳統的方法,因為很可能就將其扼殺了。要給它一個發展的機會,適當監管,留下空間,早期不要過多干預”,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黃益平認為。
“完善互聯網金融離不開制度建設”,蘭日旭對制度建設后形成的壟斷格局也表達了擔憂,“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三家公司已經初顯壟斷苗頭。如果這種自由競爭的局面消失了怎么辦?值得我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