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放在全球,恐怕也沒有一個互聯網行業聚會能像烏鎮的互聯網大會這么龐大,有如此多大佬參加;即使是G20、達沃斯大會,也未必能比這次互聯網大會吸引這么多普通人關注—這是互聯網的力量,也是中國美國的力量。
強大文化促進互聯網
縱觀互聯網行業,全球有且只有兩個主宰者,美國和中國—如果說市值不是一切的話,至少也很大程度說明了這個現象。
在全球市值前五的企業當中,排名是Google、阿里巴巴、Facebook、亞馬遜、騰訊;在前十名當中,中國占據4席;而在前20名當中,美國有11席,中國有6席,日、韓有3席,歐洲和其它國家無一入選,這足以說明互聯網行業已經是中國美國,或者說是盎格魯-撒克遜文明對東亞文明。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因為決定互聯網行業的關鍵因素當中,文化是壁壘,在這個壁壘包圍的池塘當中,經濟體量是關鍵因素,也就是說它體現的是“文化GDP”,文化壁壘和GDP同等重要。
首先,只有強大文化才能在互聯網行業中取得成功。這里的強大文化,包括兩層含義:一方面是強,強才足以抵擋進攻,美國是互聯網的發祥地,也是英語國家里的最強者,大多數拉丁語系的市場都無法抵擋歐美互聯網巨頭的進攻。所以,即使法國、德國、阿拉伯等富裕國家都曾經花費了極大的力量去發展本土的互聯網企業,但是無一成功。反之,中、日、韓、俄四國有獨特的語言文字系統,也有和歐美差距巨大的文化,才能夠自成一體。換言之,很差的英語基礎某種程度上成為了護城河。
其次,還要大。挪威、瑞典、芬蘭、荷蘭等是經濟強國,同時也有很強大的文字系統、文化傳統,都有強大的工業、甚至傳統硬件技術企業,但是,它們卻從未建立起自己強大的互聯網企業。就是因為它們強而不夠大,不足以形成足夠的網絡效應。
正因中國有僅次于美國的市場規模,有較為強大而保守的文化,加上一些競爭壁壘,最終才得以孵化出阿里、騰訊、百度等本土巨頭。日本有兩家公司位列互聯網20強企業、韓國有一家,也與該邏輯相關;而俄羅斯、印度的互聯網企業都比德、法、英的企業更有前途,原因也正在于此。
中國有望超越美國
阿里巴巴的市值已經約等于Google的四分之三,如果計入支付寶等業務,甚至與Google不相上下,那么,未來中國互聯網企業是否能超越美國呢?這是完全可能的。這并不是說中國的互聯網企業技術、創新上超過美國,而是時勢造英雄。
首先,中國經濟總量可能在2019年左右超越美國,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基礎。趨勢不可阻擋,就算是未來中國經濟明顯減速,也不會改變這個結局。而互聯網其實是一個“總量經濟”,人頭數也是非常重要的,加上強大的網絡效應,美國也很難再次反撲回來。
其次,還有一種“結構性”特色,也可以說是后發優勢。阿里巴巴之所以比亞馬遜、eBay更強大,除了業務模式之外,還因為中國的零售企業成熟度遠遜于美國,市場高度分散。最強大者如蘇寧,年銷售額不過1000億人民幣量級,而美國的沃爾瑪在4000多億美金。因此,阿里巴巴在中國的對手都沒有形成任何阻力,而亞馬遜們在美國的傳統行業對手則很難速勝。這種后發優勢,不僅造就了阿里、京東、唯品會三家TOP20互聯網企業,實際上,百度、騰訊、小米等也分別受益于此。比如百度,就是因為中國中小企業數量更多,而使得它們更有動力投放相應的廣告。
中美互聯網未來走勢
互聯網還會更深入地改變傳統行業,在這一點上,中國美國未來的技術走向也會頗為相似,但是商業效果可能不盡相同。在技術走向上,大數據、物聯網、AI&BI等是大勢所趨,但是在商業走勢上,卻可能南轅北轍。
比如,從商業競爭來說,這個行業不但會殺死、改造很多純粹的傳統行業,也會很大程度上顛覆傳統的IT行業,IBM、微軟、思科等巨頭,其盈利能力都受到互聯網公司的競爭,在云計算、大數據等領域已經短兵相接。這一點在中國則顯得無足輕重,因為中國在傳統的軟件、信息服務領域本來就沒有什么積累,這反倒給很多互聯網公司更大的發展空間。
再如,中國的很多傳統行業企業不強大,必然導致眾多新的互聯網公司去顛覆傳統行業的細分領域,其難度也遠遠小于美國,中國的互聯網生態應該能容納更多的企業存在。其實,這種現象已經存在,在門戶網站方面,中國就有新浪、騰訊、搜狐、網易、鳳凰五家,美國只有Yahoo和AOL勉強算是。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中國的互聯網和制造業的結合可能要快于美國,影響力也更大。因為在整個產業鏈中,美國制造業本來就主要在高端,其自動化水平本來已經非常高了,進一步進化的方向可能是3D打印等;但是在中國,大量的制造業環節還有待互聯網化、數字化,其存在的變數也會更大。
所以,互聯網確實可能成為中國對美國反超的領域—當然,在全球化方面,中國自身的文化特質反倒成為一種限制,綜合看來,中美共治的模式將較長時間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