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互聯網金融圈兒里最熱鬧的事情莫過于新浪微財富“踩雷”,與之合作的P2P平臺中匯在線挪用了已進行托管的銀行承兌匯票。在筆者看來,不管是微財富事件,還是之前的貸幫網事件,都緣于所謂P2N模式固有的硬傷。
? ? 這一年,中國的互聯網金融發展勢頭之猛、創新速度之快令人驚嘆,僅P2P行業就細分出了P2C(個人對企業)、P2B(個人對非金融機構)、P2G(個人對政府項目)、P2N(個人對多機構)等多個“門派”。
? ? 但這種狂飆突進的發展方式多少有些揠苗助長的味道,不少新業務、新產品的商業模式和風控手段都值得推敲。其中,對于互聯網理財中的P2N模式,筆者一直都持有保留意見。
? ? 先做一些概念的鋪墊,P2N模式的本質在于互聯網平臺自己不“生產”資產,而是扮演中介或通道的角色,通過與其他機構的合作獲取資產。從賺錢的角度來看,P2N模式里平臺賺的是中介費,而自己“生產”資產的平臺賺的是利息。
? ? 筆者理解的P2N模式主要有兩個派別,一是P2P平臺,如有利網和成立初期的開鑫貸;二是互聯網理財平臺,如新浪微財富、阿里招財寶。考慮到P2P也可以看做一種理財形式,所以統一歸納到互聯網理財的大概念里。
? ? P2N這種輕資產交易平臺的模式可以讓互聯網平臺快速做大規模,而當下,規模往往意味著名氣、流量、客戶,所以該模式一出現便引得無數互聯網平臺趨之若鶩。P2N中的“N”也從最早的小貸、擔保公司,擴大到保理、租賃、票據公司。
? ? 然而,該模式在風控上的軟肋很快便暴露出來。本來就缺乏對于合作機構及其所供資產有效的風險管控能力,在保證總體規模快速擴張的情況下,互聯網平臺難免“踩雷”。
? ?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在P2N的“大平臺”模式中,互聯網平臺均表示只做中介而不會承擔風險,但實際上是它們利用自身的名氣、口碑為其他機構做了隱性背書以及客戶導流,所以當損失產生時難免會引起糾紛。
? ? 賠本賺吆喝
? ? 2014年的互聯網金融市場中,各家平臺跑馬圈地的競爭日益白熱化,在資金端和資產端的爭搶越發激烈。在筆者看來,互聯網理財平臺(包括P2P)似乎已陷入了一個非理性的發展邏輯:
? ? 首先,做大規模,包括犧牲渠道費甚至貼補收益以獲取更多的資產和客戶。接著,獲得風投,加持品牌效應的同時可以“燒錢”繼續獲取資產和客戶。最后,當客戶基數和代銷能力達到一定程度后開始重獲議價權,或者直接介入資產開發。
? ? 在這種發展邏輯下,P2N模式一出現便受到不少平臺的追捧,其輕資產、合作廣的優勢可以幫助互聯網平臺在短期內快速地做大規模,進而提升知名度、引來用戶和風投。
? ? 其中,阿里招財寶、新浪微財富、銅板街、P2P中的有利網等都是“大平臺”模式的典型代表。還有不少P2P在看到P2N模式的好處后,也在自己開發資產的基礎上增加了這種渠道模式,例如深圳的貸幫網和人人聚財。
? ? 但是,在互聯網理財市場競爭已經白熱化的2014年,搶奪資產和客戶都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即便新浪已經具有一定的名氣和流量,新浪微財富從成立至今仍要靠犧牲渠道費和貼補收益來做大規模和拉攏客戶,其他零基礎的平臺就更難了。
? ? 所以,這些互聯網平臺雖然通過P2N模式在短時間快速地做大了規模,但實則大都是“賠本兒賺吆喝”。據筆者了解,這些定位“大平臺”的互聯網理財平臺主要收入為中介渠道費,費率從千分之幾到2%~5%不等。
? ? 基本上這個定價的邏輯跟銀行風險定價類似,合作機構實力越強、資質越好費率就越低,反則越高。所以為了獲取更好的資產、拉攏更多的機構,包括有利網、微財富都會對個別機構給出成本價,基本不賺錢。
? ? 除了利潤微薄外,互聯網理財平臺為了吸引客戶,有時還要自己貼補收益。這在票據理財產品中非常常見,目前票據市場的貼現率在4%~6%左右,互聯網票據理財產品高達7%、9%,基本都需要平臺自己補貼。
? ? 看到這里也許很多人都會說,這不就是互聯網公司的發展模式么?燒錢推廣、跑馬圈地、搶奪流量……可是,對于面向廣大普通投資人的互聯網金融公司而言,如果無法有效地鑒別風險,不僅會影響公司本身,更嚴重的是造成公眾的損失。
? ? P2N有前途么?
? ? 叨叨了這么多是不是意味著P2N模式沒有前途了?當然不是。筆者以為,這種“大平臺”的商業模式本身并沒有問題,但能否建立起有效的風控機制是橫在各家互聯網理財平臺面前的一道坎。
? ? 就目前看到的案例而言,筆者只看好兩家以P2N模式為主的互聯網理財平臺:一是招財寶,二是開鑫貸。拋開它們的股東背景,就商業模式和風控能力而言,筆者認為最具有商業可持續性。
? ? 首先說一說招財寶,它定位于“大平臺”模式,收取的中介費僅有千分之幾,在同類互聯網理財平臺中是最低的。沒有隨機抽查資產的設置,主要的風控手段在于機構準入和要求兜底方面。
? ? 據某家與招財寶有合作的機構人士介紹,招財寶對于合作機構的股東背景及合作范圍都做了較為詳細的規定。目前來看,主要以商業銀行、保險公司、還有幾家地方交易所等大機構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