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前,騰訊主打的微眾銀行披著“總理光環”高調亮相,立志玩起純互聯網銀行模式。對于不設實體網點的純互聯網銀行,消費者真的愿意放心接受嗎?
近期,全球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公司舉行發布會,發布2014年中國個人金融服務調研結果。調研顯示,逾七成中國消費者會考慮開辦純互聯網銀行賬戶。更有意思的是,近七成中國消費者會考慮將純互聯網銀行作為其主要銀行。
“我們發現,互聯網金融服務正在成為主流。”麥肯錫全球董事徐源宏說。所謂的純物聯網銀行,即不經營現金業務,不設網點。這種模式不受時間、地域限制,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為客戶提供服務。
四大趨勢孕育互聯網新機遇
麥肯錫的此份研究報告名為《四大趨勢塑造未來中國零售銀行市場》(下文稱“報告”),這四大趨勢預言了互聯網今后在金融領域的無限潛力。
這四大趨勢中首當其沖的便是客戶忠誠度研究。調查發現,中國零售銀行個人客戶的忠誠度在亞洲范圍內處于較低水平。例如,一旦有銀行提出更優惠的價格,只有不到一半的個人客戶仍會對其主要銀行保持忠誠,而在亞洲新興國家這一數字將近70%。
再如,麥肯錫發現,中國個人客戶平均擁有的銀行關系數量從2011年的2.5家增至2014年的3家。這些新增的銀行關系主要來自于股份制商業銀行。
多數客戶認為,“四大行是工資卡,而且是國有銀行,比較可靠,股份制銀行普遍服務好,產品收益率好,信用卡積分還能換東西”。
其二,中國投資人對金融規劃越來越重視,各地區零售銀行客戶的需求及消費行為正在趨同,即三、四線城市消費者對此的興趣逐漸接近一、二線城市水平。例如,一些金融產品在不同級別城市的滲透率差異低于5%。
麥肯錫認為,該變化背后的推手是非一線城市快速發展的經濟。然而,實際使用金融咨詢師/理財顧問的比例仍較低—中國為15%,而新興亞洲國家已經超過了25%。在風險偏好上,將近70%的中國富裕階層表示他們更傾向于規避風險,本金保障仍是其投資的首要考量。
其三,中國“四大”銀行主導地位走弱。例如,在不同級別城市及各收入群體中,四大銀行的市場占有率均在下降。
報告發現,就一線城市而言,富裕階層及大眾富裕階層的變化最為明顯。這一趨勢的受益者是中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他們在所占的主要行關系市場份額從2007年的6%上升至2014年的16%。并且,個人金融客戶對股份制商業銀行提供的產品及服務的評價高于四大國有銀行。
最主要的趨勢是,互聯網金融服務正在成為主流。如今,超過70%的中國個人金融客戶愿意開辦純數字銀行賬戶。
“超過60%的銀行個人金融客戶正在使用這樣那樣的在線金融服務,包括網絡銀行、手機銀行或由互聯網公司提供的金融服務平臺等。他們看重在線金融所帶來的隨時隨地辦理業務的便捷性。” 徐源宏表示。
對零售銀行的啟示
隨著利率市場化、監管政策變化及數字金融的崛起,中國的零售銀行業正在經歷一場變革。同時,隨著中國消費者變得更加富裕,消費行為也隨之迅速變化。
面對四大趨勢,傳統零售銀行及正在興起的互聯網企業的金融服務又如何順應潮流?
麥肯錫建議,零售銀行應該發展以品牌、個性化及易用性為基礎的三大根本價值主張。其中,性化及易用性是提升富裕互聯網金融客戶體驗的核心要素。
1
?
此外,零售銀行要針對目標客戶群采用全方位服務模式,而非以產品為主導。“長期而言,以產品為主導的模式在現有市場中不可持續,且難以維持客戶的忠誠度或黏性。” 徐源宏說。
值得注意的是,麥肯錫認為,零售銀行今后應該將目標客戶鎖定為價格敏感度更低且更富裕的互聯網金融消費者,他們較為重視客戶體驗而非價格。
對于越來越多涉足金融行業的互聯網公司,麥肯錫也給出了獨到的建議。
報告指出,"互聯網金融企業將傳統上被金融服務機構邊緣化的群體,例如‘低收入大眾’、‘準富裕階層’納入自己的目標客戶,針對他們不同的需求與生活習慣提供個性化、便捷的界面與服務,并通過設立體驗店等方式消除客戶對安全性的顧慮,可能都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