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通信轉售業務經過為期兩年的試點后,共收獲2050萬用戶。不過,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卻未有改善。
根據近期剛剛公布的數據,中國的虛擬運營商業務在兩年試點期呈現了加速發展的趨勢。移動轉售用戶規模突破100萬,用了6個月,從100萬到1000萬用了9個月,從1000萬到2000萬只用了4個月。截至2015年底,國內虛擬運營商用戶已達2050萬,占移動用戶總數的1.5%。而在海外,虛擬運營商發展超過15年,占移動用戶總數比例也僅為7%。
騰訊科技從蝸牛移動獲悉,作為第二批試點企業,也是目前發展用戶最多的一家虛擬運營商,蝸牛移動已有用戶超過500萬,占據整個虛商市場的近三成。而今年目標是發展至2000萬用戶,成為像“維珍移動”那樣的全球知名虛商。
作為全球最大的虛擬運營商,維珍移動2015年全球用戶規模超過1500萬。眼下,維珍用了17年取得的成績,蝸牛移動計劃用三年完成超越。據業內估計,2016年中國虛商的用戶規模保守估計能達到4000萬,樂觀來看甚至可達8000萬。
但問題是,相比國外雖然提速很快,但發展卻并不平衡,多數用戶聚攏靠前獲批試點的企業手中,這令外界對虛擬運營商未來發展堪憂。
2013年底,工信部向11家民營企業頒發首批移動通信轉售業務(即虛擬運營商)運營試點資格。截至2015年12月底,共有42家企業獲得試點批文,其中39家正式放號。
而從實際市場運行結果來看,在39家已放號的企業中,有一定用戶規模的主要集中在前兩批的部分企業,其占據總用戶近95%,剩下絕大部分是為了“保牌”而勉強放號。
例如,2014年年底就獲得移動轉售業務批文的小米,過了近一年、臨近試點期結束才推出業務品牌并放號,外界普遍認為此舉意在保留業務資格。因為,按照工信部此前要求,試點期結束前沒有發布相應業務品牌及放號的企業將取消獲取正式牌照的資格。
當然,類似這樣做法的也并非小米一家。“試點結束后,能否繼續獲得資格、繼續開展移動轉售業務還是未知數,在這種背景下,任何一家轉售企業都不會大張旗鼓的投入過多的資源。”一位虛擬運營商人士向騰訊科技道出了個中原委。
此外,在試點過程中也陸續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批零倒掛、碼號資源分配不均、部分企業后臺支撐系統跟不上導致用戶投訴較多、創新能力不強導致業務沒有特色無法形成差異化優勢等,也造成了發展不均衡。
在用戶實際使用中,虛擬運營商170專用號段也遭到不少吐槽,比如網站驗證短信收不到,不被銀行客服系統識別等。有的甚至抱怨:“170的號碼像推銷電話,電話撥出去對方不敢接怎么辦!”
據騰訊安全云庫的黑號統計分析,170號段中惡意電話占比達8.6%,平均12個惡意號碼就有一個是170號。而1705號段的惡意短信占比更是高達99.2%,這個數字可以解釋為用戶收到的每一條短信都具有欺詐和廣告性質。
日前,工信部向三大電信運營商及全體虛擬運營試點企業發布了關于移動通信轉售業務批發價格調整的指導意見,意在通過調整移動業務轉售批發價格扶持虛擬運營商。
業內認為,該指導意見對一直困擾虛擬運營商的批零倒掛會有一定改善,但無法徹底扭轉虛商的虧損局面,與三大運營商相比,虛擬運營商在品牌影響力、用戶體量、服務質量等方面還差很多。
在上述人士看來,虛商目前最為關鍵的依然是探索差異化產品和盈利模式,在細分市場里贏得用戶,而這可能還需要近兩年時間。按國外經驗,持續投入3至5年才能實現穩定盈利。據了解,已具備一定差異化產品的蝸牛移動、巴士在線、迪信通等虛擬運營商均已表示有一定盈利,且2016年將投入上億元進行品牌營銷。
目前,虛擬運營商試點結束已過去近兩個月,工信部正在抓緊研究制定正式商用的政策以及最終正式牌照名單,在政策明朗后,虛擬運營商發展不均衡問題則有望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