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亚洲在线小视频_国产成人在线电影_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IT互聯網 » P2P轉型智能投顧平臺的挑戰,政策監管瓶頸待破

P2P轉型智能投顧平臺的挑戰,政策監管瓶頸待破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7-01 09:02  瀏覽次數:40

“隨著lending club違規操作引發美國資本市場對P2P機構合規經營的擔憂,即使國內P2P機構披著消費金融的外衣,未來一年要實現海外上市,難度也不小。”一家國內互聯網金融機構負責人感慨道。

然而,這并未阻擋國內P2P機構伺機尋求海外上市的熱情,盡管他們的上市路徑正悄然發生改變。

記者多方了解到,目前轉型智能投顧與智能信貸的P2P機構不下30余家,而他們此舉的一大目的,就是避開P2P概念的上市阻力,轉而借助智能金融(FINtech)概念尋求海外上市機會。

“目前,智能投顧類企業估值相當高,也有助于他們做高市值。”上述互聯網金融機構負責人認為。

然而,P2P機構轉型智能投顧布局海外上市的征途,依然道阻且長。除了監管政策尚未明朗,更大的挑戰,是P2P機構如何將非標類消費金融信貸資產轉化成標準化金融產品,以滿足智能投顧的高流動性要求。

P2P轉型智能投顧平臺的挑戰

在歐美國家,智能投顧更像是機器人投顧,即一種在線投資顧問服務模式,通過現代資產組合理論等相關算法搭建一個數據模型,根據投資者的風險偏好、財務狀況及理財目標,為用戶提供智能化和自動化的資產配置建議。

在多位互聯網金融機構人士看來,智能投顧公司之所以獲得較高估值,主要原因是智能投顧的興起,為個人投資者提供更多的投資選擇,讓他們能更低成本地獲得高品質的資產配置服務。

咨詢公司A.T.Kearney預測,截至2020年,美國智能投顧行業的資產管理規模將達到2.2萬億美元,行業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到68%。

“國內P2P機構也紛紛轉型智能投顧,分享這塊巨大市場蛋糕同時,博取海外上市與高估值機遇。”他表示。

但是,P2P轉型征途,絕不會一帆風順。

究其原因,中國智能投顧領域與美國有著很大不同——美國擁有完善的資產證券化體系,很多非標類的消費金融信貸資產都能通過專業機構設計成標準化的金融投資產品,滿足智能投顧資產配置的高流動性要求。但在中國,由于資產證券化剛起步,P2P機構要轉型智能投顧機構,還得兼顧產品創設問題。

記者了解到,國內P2P機構轉型智能投顧平臺的業務發展模式,主要分成兩種,一是自己暫停了P2P業務,不再自主創設非標類消費金融信貸資產,轉而向第三方P2P機構、基金公司、券商機構、銀行機構購買各類投資產品,實現智能投顧數字模型所需投資策略;二是將原有P2P業務所產生非標類消費信貸資產嵌入智能投顧資產池,再搭配基金產品、券商固定收益類產品等,構建相應的投資組合。

“多數P2P平臺會選擇第二種模式,因為它有助于降低P2P平臺業務整體壞賬率,讓他們的海外上市進程更加順利。”上述互聯網金融平臺負責人表示。

在業內人士看來,非標類消費金融信貸資產的流動性,依然是制約智能投顧策略能否產生穩健收益的重要阻力。畢竟,智能投顧的最大價值,就是實現投資策略的再平衡,即針對金融市場最新變化,智能投顧能第一時間調整投資組合規避風險,這無形間對智能投顧所涉足的投資資產流動性提出極高的要求。

“考慮到非標類消費信貸資產還難以設計成標準化產品,我們能做的,只能是盡可能降低這類資產的投資占比,增加高流動性的基金類產品占比。”一家轉型智能投顧平臺的P2P機構人士表示,目前多數智能投顧平臺的消費金融類非標資產占比不到20%。但這能否令P2P機構成功變身智能投顧平臺而實現海外上市,仍是未知數。

他坦言,監管政策的不確定性,才是制約P2P機構轉型智能投顧尋求海外上市的最大障礙。

政策監管瓶頸待破

今年3月15日,美國金融業監管局發布了一份名為《Reporton Digital Investment Advice》的報告,其對智能投顧業務某些基本概念進行了說明,將算法、客戶風險承受能力評測、客戶投資組合的建立和由這些組合引起的利益沖突作為了重點監管內容。

在美國金融業內人士看來,這預示著美國金融監管部門對智能投顧的監管方向。

“在中國,相應的監管方向尚未明朗化。”上述互聯網金融機構負責人坦言。目前市場圍繞智能投顧的主要爭議,是將其納入投資顧問范疇,還是資產管理范疇。這意味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監管體系,若智能投顧被納入投資顧問范疇,相關平臺很可能按照信息中介平臺角色進行管理;反之相關平臺在拓展業務時,首先需要獲取相關業務開展資質,比如智能投顧平臺要將基金產品納入投資組合,就需要擁有基金代銷牌照或參股基金公司,要將保險產品納入投資組合,則可能需要拿到保險銷售牌照等。

“這意味著,P2P平臺要轉型智能投顧平臺,進而以此海外上市,必須先獲取相應金融業務牌照。”他直言,這可能導致雙刃劍效應,即P2P平臺打算借助智能投顧熱潮早日實現海外上市,將因為缺乏相應業務牌照而面臨操作難題;反之P2P平臺等到獲取相應金融業務牌照再尋求上市,又會錯失最佳的上市窗口。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贊助商鏈接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