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亚洲在线小视频_国产成人在线电影_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經濟縱覽 » 解讀習近平博鰲演講:何為命運共同體

解讀習近平博鰲演講:何為命運共同體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04-08 22:37  來源:貿易谷  作者:貿易谷絡  瀏覽次數:114

陳曉晨
  昨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了主旨演講。這既是首訪之后的階段性小結,又是對未來外交政策的展望。整個講話信息量很大,有不少關鍵詞,從“空氣陽光”,到“百花齊放”,再到“海納百川”。不過,最吸引筆者的,還是關于“命運共同體”和“共同發展”的表述。
  何為“命運共同體”?要綜合習近平就任國家主席以來的一系列行程來理解。首訪目的地和受邀參加博鰲論壇的領導人都顯然經過了斟酌。這些行程與會見安排背后,傳遞了中國對“命運共同體”的期待:
  首先,一個可靠的“大后方”。首訪俄羅斯,并宣稱中俄關系為“特殊關系”,是試圖將俄羅斯作為延續中國戰略機遇期的穩定之錨。與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的會見,則希望借機進一步鞏固中亞方向的地緣環境。最后,邀請蒙古國家大呼拉爾主席參加博鰲論壇,有助于彌補蒙古這塊的短板,構建完整的“大后方”。
  第二,一個穩定的周邊環境。當前,中國的東南方向面臨著很多不確定因素。此次博鰲論壇,中國邀請了柬埔寨、文萊和緬甸三國元首或政府首腦與會。柬埔寨在擔任東盟輪值主席國的一年里,努力地協調部分東盟國家與中國之間的爭端,起到了為局勢降溫的作用,值得贊賞。文萊則是新的主席國。南海爭端能否有所緩和?能否將東盟繼續作為討論地區合作的舞臺而非沖突對抗的場所?文萊的態度很重要。緬甸已經開啟改革開放,而且啟動了政治改革,緬甸能否像巴基斯坦那樣,成為無論任何勢力上臺都愿與中國友好的“全天候”鄰居?澳大利亞作為美國“戰略東移”中的重要一環,其總理訪華有助于澄清澳大利亞在中美之間的立場,同時繼續推進區域金融合作。最后,在美國“重返東亞”后,東亞一體化的上層建筑難以推進。那么,能否從底層推進,例如從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做起?這些都是博鰲論壇傳遞出來的信息。
  第三,一個能源資源供應保障。當前,中國對海外能源資源的依賴巨大而脆弱。為龐大的經濟引擎添加燃料,是中國外交的重要任務。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緬甸都是重要的陸上油氣進口通道。非洲則是增長很快的能源和礦產資源供應地。不過,這些關系都存在諸多問題。因此,訪問非洲的行程及與資源國領導人的會見只是一個開始。今后,怎樣提升中非關系,提升“走出去”的層次,如何構建中國陸上油氣進口通道,都需要逐一落實。
  最后,一個國際交往的網絡。當前的世界是一個網絡化的世界,“蝴蝶效應”天天都在發生,萬里之外的歐洲與拉美也與中國息息相關。因此,博鰲論壇邀請芬蘭和墨西哥總統參會,代表了“共同體”概念的擴展。
  在國際關系理論界,對“共同體”有至少兩種描繪:一種是共贏情境,各國通過自由貿易、人員交往、制度構建,最終能夠形成開放、和平導向的共同體;另一種是零和情境,各國陷入沖突與對抗,為了擊敗對手而結盟,最終形成封閉、戰爭導向的共同體。現實中,歐盟是共贏的代表;而東亞則不幸代表了零和。時至今日,東亞仍可謂是“冷戰博物館”。朝鮮半島至今都是被“停戰協定”而不是“和平協議”約束,更不用說朝鮮還宣稱退出停戰協定。美日同盟、美國“重返東亞”,也帶有很強的冷戰思維。對中俄“特殊關系”,也有不少人以冷戰思維度之。
  因此,強調“命運共同體”、“共同發展”,最大的意義就在于指出一條共贏之路,試圖給東亞和中國周邊解困,也給中國在海外面臨的一些指責解困。從零和到共贏,是思維的轉換。
  回到最根本的問題:外交是干什么用的?此前的說法是,“外交為經濟建設服務”。現在,有了最新的回答:可靠的大后方、穩定的周邊、能源資源保障和國際交往網絡,都是為了給我國的經濟發展創造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延續中國的戰略機遇期。而中國的發展,又促進周邊乃至世界的發展,反過來給國際和平提供助力。
  外交是內政的延續,服務于內政。根本上說,中國在內政上繼續選擇改革開放,因此才將周邊與世界看作共贏而非零和的“命運共同體”。這是“命運共同體”最深的內涵。(第一財經日報 )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贊助商鏈接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