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在CPI回落“2時代”的同時,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3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1.9%,環比持平。這對于經濟基本面來說并非好消息,PPI已經連續13個月處于負增長區間,意味著我國經濟復蘇較為緩慢。
摩根大通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朱海斌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3月份PPI同比下降1.9%,2月份則同比下降1.6%,這是自2012年9月以來PPI降幅首次擴大。在短期內,低迷制造業投資仍是內需和經濟復蘇的主要掣肘。
產能過剩施壓工業品價格
一季度,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1.7%,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下降1.9%。
根據計算3月份季調后的PPI通脹率環比下降0.2%,2月份則持平。其中,3月份生產資料價格同比下降2.7%,2月份同比下降2.4%,采掘工業價格同比下降5.6%,2月份同比下降5.2%,原材料工業價格同比下降3.2%,2月份同比下降2.6%。朱海斌稱,在幾個主要項目中,3月數據跌幅都較2月有所加大。“PPI的下降與近幾個月制造業投資進一步走軟相關。”
“本輪PPI下跌從2011年四季度開始,呈現出連續6個季度的持續低迷,較2011年9月的高點下跌3.3%。”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稱,與上一輪PPI下跌(2008年10月~2009年3月)相比,本輪跌幅雖然較小,但持續時間之長為過去十年所未見。
資料顯示,近20年來我國PPI絕對水平的下跌,出現在1998年-2002年通貨緊縮期間、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及2012年。
招商證券觀點認為,目前鋼鐵、煤炭、原油以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呈現震蕩性回落,反映出全球經濟放緩以及國內經濟弱復蘇勢態,工業企業庫存調整程度有限,因此產能過剩問題依然施壓工業品價格的回升速度。
今年“兩會”期間,時任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明確表示,目前我國產能過剩在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焦炭等傳統產業“尤為突出”。這些行業,國際上一般認為產能利用率在80%~85%比較合理,但在中國,上述行業產能利用率目前大體在70%~75%。
而真金白銀的虧損更能看出產能過剩的威力,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統計,2012年我國電解鋁產能已超過2700萬噸,但產量只有2000萬噸,行業虧損面達到93%。同樣產能過剩的鋼鐵行業,去年行業虧損額高達289.24億元,同比增長7.39倍。
一位接近工信部的專家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現在產能過剩使得工業品企業根本就沒有提價的底氣,目前政府主導的基建等投資項目可以提振需求,但是只能也只應該化解合理的富余產能,但現在很多行業的產能過剩完全是不合理的。
經濟復蘇力度比較微弱
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日程表,本月15日是一季度中國經濟數據悉數公布的日期。分析人士認為,這一數字很難比去年四季度的數據有大的提升。
中投顧問宏觀經濟研究員白朋鳴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今年宏觀經濟整體態勢仍不明朗,國家層面的政策尚需進一步明晰化,地方政府在落實過程中還須解決諸多問題,PPI大幅下跌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宏觀經濟萎靡態勢很難短時間企穩回暖。
華創證券報告稱,預計2013年一季度經濟復蘇繼續呈現弱勢徘徊特征,季度GDP同比增速約7.9%,與去年四季度持平。“從我們近期在河南等中部省份的調研情況來看,實體經濟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回升動力較弱,突出表現為生產投資的旺季普遍延后,春節后企業復工推遲,開工率較低。”
由于各種正負面因素相互交織,經濟弱復蘇格局將在一季度更加顯像化。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認為,2012年下半年以來信貸的快速擴張、房地產建設活動復蘇以及出口回升將推動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小幅回升至8%。但她同時表示,由于部分重工業部門再次開始去庫存,估計3月份工業生產同比增速僅小幅回升至10.2%。中央部委和一些地方領導換屆可能推遲了部分投資計劃,一些投資項目的實際開工可能有所推后。
致同會計師事務所最新《國際商業問卷調查報告》結果顯示:一季度內地企業對經濟的樂觀度小幅上漲至+25%,環比上升6個百分點。雖然內地企業對整體經濟形勢較為樂觀,但受訪企業對未來營業收入和盈利能力的預期均有所下降,分別比2012年第四季度降低18和21個百分點。
汪濤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由于經濟復蘇勢頭較弱,企業的投資需求很可能仍然較弱。“由于經濟復蘇較為溫和、通脹壓力不大、監管收緊和房地產調控的效果已經開始顯現,我們預計近期內政府不會出臺新的貨幣和信貸緊縮措施,2013年GDP增速將達8%。”
朱海斌也認為,今年將維持政策利率和存準率不變。貨幣政策操作的重點是管理金融系統的流動性。人民銀行已經推出包括回購、逆回購、短期流動性操作和央行票據等多項工具管理流動性。
他說,近期監管部門發布關于銀行理財產品的管理規定,以及政府出臺的限制對地方政府直接和間接放貸的相關措施等將促使社會融資總量的擴張速度放緩,經濟復蘇的力度將較為溫和。從積極方面來看,這些宏觀審慎管理措施應有助于中國抑制金融風險的進一步發酵。(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