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潘潔 見習記者 夏妍

4月9日,備受關注的部分宏觀經濟數據出爐,3月份CPI同比增幅重回“2時代”:同比上漲2.1%,環比下降0.9%。從更能反映價格變動的環比數據看,3月份我國CPI環比下降了0.9%。其中鮮菜價格環比下降13.4%,豬肉價格環比下降9.1%,僅這兩項就拉動CPI環比下降約0.8個百分點。
“春節因素的消退,‘三公’消費的限制以及季節性因素,是導致3月份CPI回落的主要原因。”昨日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一致認為,進入3月份以后,春節假期結束,節日需求也隨之回落。此外,“公款消費限制”等系列措施對商品零售銷售、餐飲行業波及也較大。受上述因素影響,食品價格連續四周回落,此次CPI的下降也在預料中。
CPI回落超預期
“豬肉價格的大幅下調,也是造成CPI波動的原因之一。”卓創資訊分析師房俊濤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的豬肉價格低迷,給未來豬肉價格飆升,埋下了比較大的隱患。由于當前豬肉價格暴跌,造成養殖戶虧損,可能會出現大規模的母豬淘汰現象,按歷史經驗,母豬存欄量與6個月后的生豬出欄量密切相關。因此很有可能,今年9月份以后豬肉價格會大幅上漲。
雙匯集團新聞發言人劉金濤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豬肉價格下跌對企業是一大利好,成本的下降有利于提高產能儲備。“除了市場供給充足,需求有所下降也是一大原因。同時,3月份,南方地區制作臘肉、臘腸的高峰期已過,再加上前段時間漲幅過猛,導致今年的豬肉價格下跌提前。”他表示,目前,居民終端消費減少,加上多半屠宰加工企業已完成備貨,企業收購需求減少。
國家發改委公開表示,從目前情況看,當前我國生豬產能偏高,市場供大于求的狀況仍將持續一段時間。建議生豬養殖戶根據市場價格變動情況,合理補欄,以避免大的虧損。
農產品短期仍低迷
業界認為,目前包括豬肉、雞蛋和多種蔬菜在內的農產品價格仍處弱勢運行狀態。部分農產品經營企業負責人表示,受天氣回暖、供應充足等因素影響,短期內多數農產品價格仍將低迷。
“受2月份物價上升較快因素的考量,央行操作更趨于穩健,貨幣回籠力度直接影響到市場購買力,這也是3月份CPI回落的重要原因。”東方艾格農業資深分析師、新華社特約經濟分析師馬文峰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3月CPI的指數較大幅度的變化,再次證明物價調控的主要任務需要由央行來完成。“當前的房價調控政府出臺的限購和稅收政策只能增加居民的購買成本,對于抑制樓市價格是徒勞的,物價、樓市價格的調控成功在于央行。”
對于未來的價格走勢,馬文峰分析,從4月份開始,北方的蔬菜生產會從大棚轉到田間,供應量會有所上升,從而會影響到生產環節的價格。不過,流通環節會對蔬菜價格產生很大影響,如果流通環節的成本降不下來,那么整個蔬菜價格還是難以回落。另外,國際方面的壓力也比較大,國際流通充足會對物價造成一定影響。
穩定的貨幣供應
值得一提的是,PPI正呈現出連續六個季度的低迷,為10年來所罕有。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3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1.9%,環比持平。房俊濤指出,PPI的回落主要得益于大宗商品價格的回落。如今全球經濟復蘇緩慢,尤其中國經濟弱勢增長,對商品需求平穩,工業產出也出現回落,大宗商品價格也多個季度連續下跌。
有觀點認為,PPI持續走低,降低了宏觀政策收緊的可能,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將繼續回歸中性,但進一步收緊的可能性不大。
“為穩定物價,穩定產出和就業,央行的相對穩定、同經濟增長水平相一致的貨幣投放對穩定當前經濟十分關鍵。”馬文峰表示,穩定的貨幣供應才能提供相對平穩的宏觀總需求,為商品和勞務市場單一商品的供求平衡提供相對平穩的市場信號,從而確保經濟和物價的相對穩定。(國際金融報 )